-
02-07全國智能化煤礦產能增至19.36億噸
◆2020年以來,全國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從494個增加到1019個,智能化煤礦由242處增加到572處、產能由8.5億噸增至19.36億噸◆2021年以來,智能化煤礦累計釋放先進產能近6億噸◆25個省份出臺了財稅等支持保障措施,全國智能化煤礦建設投資累計達1000億元以上◆煤礦井下機器人由19種增加到31種據悉,目前,全國智能化煤礦杜絕了較大以上事故,百萬噸死亡率為0.024,比全國平均數的50%還低。2021年以來,智能化煤礦累計釋放先進產能近6億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監局等部門協同聯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2022年2月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25個省份出臺了財稅等支持保障措施,提前實現了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建設1000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目標。在日前召開的2022年煤礦智能化重大進展發布會現場,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安全基礎司司長孫慶國給出一組最新數據——全國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94個增至1019個,同比增加42%;智能化煤礦由242處增至572處,產能由8.5億噸增至19.36億噸;煤礦井下機器人從19種增加到31種,礦山專用操作系統、5G專網等前沿技術得到更廣泛應用。孫慶國介紹,僅去年一年,全國煤礦井下作業人員就減少6萬人,一批大中型礦井固定崗位基本實現無人值守。尤其是保供以來,智能化礦井累計釋放產能近6億噸,為煤礦安全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01多方協同聯動,智能化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礦山智能化建設和安全發展推進視頻會透露,隨著煤礦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也呈現出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推進力度顯著加大、法規標準更加完善、技術裝備取得突破、融合發展匯聚合力五大特征。近年來,各地、各相關部門和企業將智能化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國家發改委、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監局等部門協同聯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2022年2月八部委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25個省份出臺了財稅等支持保障措施,提前實現了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建設1000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目標。內蒙古計劃到2023年生產礦井全部實現智能化,山東2025年將全面完成礦山智能化改造,山西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礦、災害嚴重煤礦全部實現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陜西將智能化建設納入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考核。2022年,國家能源集團基本實現煤礦智能化技術及建設100%全覆蓋、采煤作業面100%智能化、掘進工作面100%智能化、選煤廠100%智能化、固定崗位100%無人值守“五個100%”的目標。50多個創新平臺和產業聯盟相繼成立,匯集了1000余家企業、100多家科研院所、50多所高校和21個院士團隊,合作范圍擴大到通信、航天等11個行業,一批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應用于礦山智能化建設,跨界合作嫁接、疊加、倍增的效應持續顯現。02強化示范引領,各地各煤炭企業多措并舉近年來,各地、各相關企業加強示范引領,不斷深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為行業樹立了標桿。內蒙古自治區已建成智能化煤礦126處,全員工效達28噸/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山東能源集團智能開采產量占比超80%,累計減少井下人員1.2萬人。陜西相繼在陜北、彬長、黃陵等礦區96處煤礦推進智能化建設,已建成102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66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咸陽市年產90萬噸以上生產礦井全部實現智能化開采。陜煤集團智能化產能占比達到99%,累計壓減井下用工1.4萬人。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該集團采掘工作面及其生產系統用工減少5000多人;55處煤礦實現安全生產1000天以上;全員工效達43.8噸/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來源:中國煤炭報新媒體中心)
-
02-03新鮮出爐!全國產煤大省排名
日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全國原煤產量40269.3萬噸,同比增長2.4%;1-12月累計產量449583.9萬噸,同比增長9.0%。從分省數據來看,2022年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5省原煤產量合計為376824.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3.8%。其中,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原煤產量累計同比分別增長8.7%、10.1%、5.4%和28.6%。2022年全國分省區原煤產量(規模以上企業)(來源:國家統計局)
-
04-28如何打破煤矸石傳統治理困局
4月22日,自然資源部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第1部分:通則》等6項推薦性行業標準的公示工作。記者注意到,在煤炭礦山部分,煤矸石堆放與處置利用被列為主要問題之一,要求掌握排放總量與處置措施、綜合利用等情況,以及排矸場堆放數量和高度、壓占土地面積,堆體工程穩定性,煤矸石自燃等污染與治理,生態重建等情況。煤矸石是煤礦在開拓掘進、采煤和煤炭洗選等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含碳巖石,也是我國目前存放量最大的工業固廢之一。實現煤矸石零排放,已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的硬指標。而據記者了解,由于歷史欠賬多、新增產量大,處置難題讓不少礦區感到頭疼。采取傳統堆存、填埋方式,不僅壓占土地,還易造成土壤及水體污染、自燃危害等多重后果。怎么辦?拓展科學且經濟的綜合利用途徑迫在眉睫。處置不當問題多,用好則是“寶”“以煤矸石為代表的工業固廢處置,是事關礦區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關鍵一環。”在中國煤炭學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樹志看來,煤矸石處置不當帶來問題重重,用好則是“寶”。“比如,含煤量較多的選煤廠矸石多用于發電,含煤量較少的掘進矸、堆積自燃后的矸石可用于筑路、井下充填和土地復墾回填。此外,煤矸石還有制磚、生產水泥、制備陶瓷等用途。”對此,部分礦井已有成功案例。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岱莊煤業公司,煤矸石被作為主要充填骨料,資源化用于綠色充填開采。從2020年9月試生產以來,該礦到3月底累計消化矸石量9.57萬噸。“我們已有30多年開采歷史,有效可采儲量越來越少。選擇充填開采,起初是想解決保接續、延年限的難題,在此過程中,煤矸石存量壓力得以緩解,可謂一舉多得。”岱煤公司采煤專業主任師趙顯江告訴記者,堆積或填埋看似簡便、成本最低,實際得不償失,“傳統方式非但不產生效益,還導致地面土壤、含水層遭到破壞,后期修復投入巨大,而且不一定能恢復原貌。”除了“后處理”,“邊采邊治”的模式也在推行。陜煤集團西安重裝陜西中環公司董事長姚衛平介紹,該公司在黃陵礦業二號煤礦建成了國內首個漿體充填項目,充填與采煤作業相互平行、互不干擾、隨采隨充。“簡單來說就是將矸石制成一種漿體,再進行原位充填,在采煤過程中同步把煤矸石處理了。由此,對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起到控制作用,矸石不堆積也不會污染地面環境。同樣的思路也可處理井上洗煤廠產生的矸石,做到不出礦、零排放。黃陵項目分為兩期,全部完成后,可覆蓋全礦所有煤矸石。”綜合利用遠趕不上矸石產生的速度處置思路打通了,做起來卻不容易。李樹志表示,當前矸石年產量約占原煤產量的10%-15%。值得注意的是,據記者了解,目前在不少礦井,綜合利用遠趕不上矸石產生的速度。以陜西某煤炭主產地為例,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綜合治理形勢嚴峻,在產廢端占比逾65%,在利廢端未實現綜合利用的比例高達73.5%。“杯水車薪。”陜北某礦人士向記者直言,其所在煤礦選取了煤矸石制磚的方式。“使用粘土制磚既要取土、也要用煤,煤矸石制磚不存在這些環節,矸石本身含有一定發熱量,放進磚窯就能內燃,不但具備環保、成本等優勢,做出來的空心磚耐壓耐腐蝕、透水透氣性強。但每年產出矸石太多了,制磚只能解決百分之一二十的量,其余仍沒有好辦法解決。”記者從多家煤礦了解到,使用煤矸石制備建筑材料,技術層面不存在大的障礙,市場是共性制約。“本地銷量有限,制出的磚要賣到外地。不超過100公里尚有微利,再遠成本劃不來,加上運費到外地競爭力全無。”上述人士稱。趙顯江也稱,綜合利用是值得鼓勵的方式,但目前還面臨成本壓力。“我們屬于老礦,矸石產量不算大,在現行煤價下尚可。對于大型礦井而言,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收仍是難題,如何實現快速、高效利用是關鍵。”李樹志表示,煤矸石利用率總體呈現“東部高、西部低”,但隨著中東部地區矸石排放量下降等原因,煤矸石磚廠越關越少,幾年前基本每個東部礦區都有的充填開采也在減少。“綜合利用的問題和難點主要在西部。西部礦區產廢量大,固廢利用難度也大,加上生態脆弱、環境容量低,對固廢處置和利用的要求和成本相應更高,多因素造成利用量小。”以大宗利用為主要方向針對處置出現的紕漏,監管絕不手軟。在福建龍巖,原來相對集中堆放煤矸石的矸石山被肆意開挖、四處轉運、分散加工,大面積占用土地資源、破壞山林;山西焦煤集團斜溝煤礦擅自變更建設內容,取消了環評要求建設的煤矸石磚廠等綜合利用建設內容,將產生的所有煤矸石一埋了之……記者梳理近兩年的中央、省級環保督察發現,類似案例不在少數。“國家已明確禁止新建煤礦及選煤廠建設永久性煤矸石堆場,確需建設臨時堆場,原則上占地規模按不超過3年儲矸量設計,而且應有后續綜合利用方案。”李樹志也稱,基于綠色發展要求,從國家到地方的要求均在趨嚴。如何科學處置?李樹志認為,煤矸石在傳統建筑材料利用方面,繼續提高綜合利用率的難度越來越大,甚至可能逐漸下降。其主要方向應是大宗利用,重點在礦井充填、生態治理、土壤改良、工程建設等方面。“比如,煤矸石農業土壤改良和回填采煤塌陷區復墾成本較低,土壤改良煤矸石添加比例可達30%,處置利用量大。利用煤矸石進行路基、建筑地基、建設場地等回填既可滿足工程要求,也能消耗大量的煤矸石,使其變廢為寶。”姚衛平透露,陜西中環攻克了矸石的干選、破碎、攪拌、泵送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漿體、膏體和固體三種方式的綠色環保充填。矸石處置成本可控制在50元/噸以內,均攤到噸煤成本在5元-6元。“根據不同的采礦地質條件、采掘關系和煤礦需求,井下可利用的充填空間不同,實施難度也有差異。當前主要是解決充填成本分攤,煤矸石綜合利用的難題便可迎刃而解,建議在政策層面予以一定支持,調動煤礦開展井下充填的積極性。”(記者: 朱妍)
-
03-17“數字”驅動煤炭全鏈條開發
巨型礦坑之中,黃土剝離、烏金裸露,一輛輛礦用卡車穿梭期間,忙著運輸作業。與往常不同,這些車里沒有司機,除了留有安全員現場保障,車輛行進由數公里外的電腦“駕駛”,裝卸車等環節自動完成。日前,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國能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3個工作面正在進行無人駕駛卡車重載調試。今年底前,10種車型、165臺礦用超大型卡車將在黑岱溝、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集結上崗,并與挖掘機、推土機等輔助作業車輛協同運行。屆時,兩礦所在的準格爾礦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運輸露天礦山,這也是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典范。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近日發布的《“十四五”能源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明確,“推進數字化技術在煤炭產業領域的全面應用”,煤炭數字化投資規模約120億元。除了采煤,運輸、洗選等更多環節將轉為“數字”驅動。對數字化的需求更大、要求更嚴“我們組建了專業團隊,聚焦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北斗+5G通信等技術與煤炭開采的深度融合。”國能準能集團副總經理曹勇介紹,該集團規劃了一條以“單機裝備智能控制、多機裝備智能協同、管理系統交互集成”為核心的智能化建設之路,未來將擁有統一高速網絡、統一管控平臺、統一數據中心、多元化應用系統,最終將實現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全面打造可復制的智能礦山標桿。以此為代表,內蒙古陸續啟動“5G+智慧礦山示范基地”“5G+無人礦卡聯合實驗室”等工程。“十四五”期間,當地將繼續加強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煤炭行業的應用,數字化技術將覆蓋勘探、采掘、安全、生態保護等環節。除了露天煤礦,數字化技術還“穿越”地層深入井下。以另一煤炭主產區陜西為例,記者從陜煤集團西安重裝智慧礦山公司獲悉,由其首創的煤炭行業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近期在彬長礦業大佛寺礦連續運行。有了數字化加持,礦用設備不僅全天24小時可控、在控,從安裝、運維、再制造到報廢的全生命過程都能跟蹤監測。“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設備監控,而是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系統化管理平臺,對海量數據進行采集整理、科學分析、故障預警,以此為基礎為各級管理層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西安重裝項目管理部技術經理王恒向記者坦言,煤礦井下環境復雜,本著“少人則安”的原則,比其他工業領域更渴望數字化賦能。“但因井下條件復雜多變,瓦斯、頂板等安全隱患疊加,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難度更大、要求也更嚴苛。”面臨硬件、軟件提升的雙重考驗難在哪里,嚴在何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不僅受制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進步,同時也受到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工藝方法、地理位置、現有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制約。”曹勇表示,目前主要存在研發滯后于企業需求,智能技術裝備保障不足,系統間信息交互難、實時性差、數據利用率不高和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王恒舉例,井工礦條件特殊,設備須通過專業防爆認證才能下井,很多在地面使用良好的智能設備,到了井下適用性大受限制。“比如,采煤工作面需定期噴水降塵,設備運行條件與地面不同。我們經常遇到井下傳感器進塵、進水等情況,靈敏度、清晰度隨之下降,甚至失效。硬件性能是實現數字化的基礎,必須加強維護。”“技術有短板,生態需完善。”西山煤電杜兒坪煤礦技能大師工作室主任董林有著相似感受。以5G為例,現有應用多集中在視頻傳輸等領域,受融合應用相關技術限制,能夠解決煤礦智能化建設痛點的突破性應用尚未完全實現。5G作為新技術,與煤礦融合發展尚處探索期,目前在管理運維方面仍缺乏統一標準。加上數字化管理要求更為精細,煤礦配備的專業人才比較少,依靠運營商提供服務費用高。早前在中國國際煤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王虹橋提醒,煤企數字化轉型面臨戰略調整、信息安全等風險。“產業政策變化、企業重大戰略方向調整等,都會讓基于原有設計建設的數字化轉型項目無法繼續實施,或推倒重來。萬物互聯給信息安全帶來巨大挑戰,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資不能直接產生效益,往往不被重視。”“千企千面”,轉型沒有固定套路事實上,數字化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測算,到“十四五”末,煤炭行業數字經濟年產值有望達到千億元的市場規模。“數字化轉型千企千面,沒有固定路徑和套路可循,要穩扎穩打、從上到下、循序漸進。數字化只是手段,本質是提高效率,而非技術。”王虹橋認為,煤企應重視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數字化基礎建設及數據治理體系建設,并將智能化建設納入數字化轉型整體,加快煤炭工業互聯網支撐體系建設,加快產業鏈數字化協同,做好人才培養和儲備、重視網絡和信息安全等工作。董林也稱,哪怕只在山西省,各類煤礦就有近900座,數量多、差異大,需建設不同類型的數字化應用場景。一方面,建議開展5G+煤機等裝備研發制造,在重大項目資金傾斜、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設備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及科研機構落地山西;另一方面,在學科設置、雙一流大學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快5G應用人才培養,還可設立煤礦5G建設專項資金,對5G應用全覆蓋的礦井按軟硬件投資比例給予獎勵,并在煤炭接替資源配置、項目核準上優先考慮。曹勇表示,煤礦開發涉及生產、安全、機電、技術等系統部署,層次多、結構復雜,智能化建設是各系統、各組成環節全面升級轉型的過程,不僅體現在“單一部件、單機設備、單一系統”上,更主要的是實現全局化信息的交互和高效應用。“關鍵在設備,核心在智能,需要裝備制造企業、科研單位從設計之初就介入整個建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支持,延伸智能設備制造產業鏈,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與服務轉變、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推動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來源:中國能源報)
-
09-2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年9月22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二)工作原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原則。 ——全國統籌。全國一盤棋,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實行黨政同責,壓實各方責任。根據各地實際分類施策,鼓勵主動作為、率先達峰。 ——節約優先。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雙輪驅動。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內外暢通。立足國情實際,統籌國內國際能源資源,推廣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和經驗。統籌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對外斗爭與合作,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堅決維護我國發展權益。 ——防范風險。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 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 三、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三)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引領。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強化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地方各級規劃的支撐保障。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間銜接協調,確保各地區各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發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一致。 (四)優化綠色低碳發展區域布局。持續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中,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導向和任務要求。 (五)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 四、深度調整產業結構 (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節能降碳為導向,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開展鋼鐵、煤炭去產能“回頭看”,鞏固去產能成果。加快推進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加快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等綠色轉型,提升服務業低碳發展水平。 (七)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新建、擴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出臺煤電、石化、煤化工等產能控制政策。未納入國家有關領域產業規劃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擴建煉油和新建乙烯、對二甲苯、煤制烯烴項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氣產能規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能耗準入標準。加強產能過剩分析預警和窗口指導。 (八)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 五、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九)強化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堅持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嚴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統籌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做好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節能審查與能耗雙控的銜接,對能耗強度下降目標完成形勢嚴峻的地區實行項目緩批限批、能耗等量或減量替代。強化節能監察和執法,加強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標分析預警,嚴格責任落實和評價考核。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 (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持續深化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提升數據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礎設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體系,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和目標責任。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打造能效“領跑者”。 (十一)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平臺期。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嚴控煤電裝機規模,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逐步減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燒。加快推進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規模化開發。強化風險管控,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 (十二)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發水能。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合理利用生物質能。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電網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 (十三)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加快培育發展配售電環節獨立市場主體,完善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銜接機制,擴大市場化交易規模。推進電網體制改革,明確以消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增量配電網、微電網和分布式電源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新增電力裝機發展機制。完善電力等能源品種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從有利于節能的角度深化電價改革,理順輸配電價結構,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推進煤炭、油氣等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統一市場。 六、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十四)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提高鐵路、水路在綜合運輸中的承運比重,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優化客運組織,引導客運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發展綠色物流,整合運輸資源,提高利用效率。 ((十五)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推廣智能交通,推進鐵路電氣化改造,推動加氫站建設,促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常態化。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提高燃油車船能效標準,健全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車船。 (十六)積極引導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專用道、快速公交系統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自行車專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力度。 七、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 (十七)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建設城市生態和通風廊道,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合理規劃城鎮建筑面積發展目標,嚴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設。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加快推進綠色社區建設。結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縣城和農村綠色低碳發展。 (十八)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提升建筑節能低碳水平。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開展建筑領域低碳發展績效評估。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材,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發展綠色農房。 (十九)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加快推動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電氣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鎮加快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加快工業余熱供暖規模化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核電余熱供暖,因地制宜推進熱泵、燃氣、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低碳供暖。 八、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 (二十)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編制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采用“揭榜掛帥”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生態系統碳匯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推進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可再生能源制氫、可控核聚變、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術攻關。培育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產品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碳達峰、碳中和人才體系,鼓勵高等學校增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科專業。 (二十一)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深入研究支撐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友好并網的智能電網技術。加強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推廣園區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推動氣凝膠等新型材料研發應用。推進規模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九、持續鞏固提升碳匯能力 (二十二)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巖溶等固碳作用。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二十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濕地保護。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提升生態農業碳匯。積極推動巖溶碳匯開發利用。 十、提高對外開放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二十四)加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完善出口政策,嚴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積極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節能環保服務、環境服務等進口。 (二十五)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綠色轉型。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大力推動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我國新能源等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走出去,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二十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堅持我國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維護我國發展權益。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發布我國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外工作,主動參與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 十一、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和統計監測體系 (二十七)健全法律法規。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協調。研究制定碳中和專項法律,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增強相關法律法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十八)完善標準計量體系。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抓緊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工程建設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擴大能耗限額標準覆蓋范圍,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報告標準,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核算體系。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制定,加強標準國際銜接。 (二十九)提升統計監測能力。健全電力、鋼鐵、建筑等行業領域能耗統計監測和計量體系,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加強二氧化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化實測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巖溶等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評估,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 十二、完善政策機制 (三十)完善投資政策。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嚴控煤電、鋼鐵、電解鋁、水泥、石化等高碳項目投資,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低碳交通運輸裝備和組織方式、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投資活力。國有企業要加大綠色低碳投資,積極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應用。 (三十一)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將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長期穩定融資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用于綠色低碳項目建設運營,擴大綠色債券規模。研究設立國家低碳轉型基金。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三十二)完善財稅價格政策。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研究碳減排相關稅收政策。建立健全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的價格機制。完善差別化電價、分時電價和居民階梯電價政策。嚴禁對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行業實施電價優惠。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和按供熱量收費。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約束力的碳價機制。 (三十三)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額分配管理。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加強電力交易、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的統籌銜接。發展市場化節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綜合服務。 十三、切實加強組織實施 (三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體系重要內容,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三十五)強化統籌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組織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強碳中和工作謀劃,定期調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加強跟蹤評估和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驟力度銜接。 (三十六)壓實地方責任。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扛起碳達峰、碳中和責任,明確目標任務,制定落實舉措,自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三十七)嚴格監督考核。各地區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強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落實情況考核,對工作突出的地區、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地區、部門依規依法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有關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情況每年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來源:新華社
-
08-185G下井,“快了”還是“慢了”?
目前,煤炭行業對5G應用持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智能化建設尚處初級階段,5G應用場景有限,過早布局難以解決實際問題;一種是認為5G是智慧礦山的重要基礎,必須先打好基礎,加速開展煤礦5G應用場景研發與示范——8月9日,神東煤炭集團首個基于5G網絡的高級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在大柳塔煤礦完成1個月試運行,形成“自主割煤+無人跟機+智能決策”的采煤模式,自動化率高達90%以上;8月7日,華為公司宣布在山西焦煤馬蘭礦實現重大突破,5G智能煤礦邁入新的上行千兆時代;不久前,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完成煤礦5G系統及成套組網設備設計制造及取證工作,獲得自主搭建煤礦5G組網資質……當前,煤炭行業正在加速布局5G。基于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等特征,5G技術可服務于智能采掘、無人駕駛、自動巡檢等環節,為煤礦減人提效奠定基礎。但在采訪中,記者也時而聽到5G技術在煤礦“無用論”的聲音。部分觀點認為,受限于井下復雜條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實際應用場景有待挖掘,目前大規模推行5G顯得激進。5G下井,到底是“快了”還是“慢了”?有的礦井主動先行先試,有的認為現在布局為時過早??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能源領域5G應用實施方案》,“智能煤礦+5G”是指建設煤礦井上井下5G網絡基礎系統,搭建智能化煤礦融合管控平臺、企業云平臺和大數據處理中心等基礎設施,打造“云-邊-端”的礦山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重點應用場景包括井下巡檢和安防、無人駕駛、智能采掘及生產控制等。??部分礦井已先行試水。記者在晉能控股集團塔山煤礦調度中心看到,井下攝像頭采集的高清圖像、視頻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井下人員可使用5G防爆手機與井上調度視頻通話。“過去有突發狀況,先打應急電話到調度室,再派人下井查看,一來一去耽誤時間,現在直接通過視頻對話、同步排除故障。借助5G技術,新上的無軌膠輪車智能調度系統還能實現車輛高效調度。工人們使用手機軟件申請用車,調度人員井上派車,車輛通過高精度定位到達位置,就像平時坐網約車一樣方便。”相關負責人趙澤潭舉例。??西安重裝智慧礦山公司總經理任躍武告訴記者,5G應用是煤礦智能化建設的關鍵一環。“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開采的有機結合,很多新的要求和問題在傳統4G、Wi-Fi條件下是難以解決的。比如,井下越來越多的傳感器使用、大量圖像及視頻數據采集傳輸等,均需要搭建5G平臺,實現更流暢的監、管、控一體化。”??對此業內也有不同觀點。記者了解到,部分礦井認為5G建設成本高、應用場景有限,暫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很多礦井停留在自動化、半自動化階段,距真正實現智能化還很遠,現有通信技術足夠使用。即便早早布局,用不起來也是浪費,好像西裝沒做完就先配好領帶,往哪里系呢?”一位不愿具名的煤企負責人稱。??已開展諸多探索,但相比其他行業,煤礦5G應用挑戰更多??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證實,5G技術在煤礦“無用論”的聲音確實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對相關技術缺乏認識,被問題嚇到,缺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二是技術融合應用尚處起步階段,初期探索研究必然伴隨著挫折。但其認為,不應以此阻礙甚至抹殺技術發展。??“煤炭行業已開展很多5G應用探索,自身發展十分可觀。但相比電力、鋼鐵等其他行業,5G下井面臨更多挑戰,目前實現規模化應用的煤礦數量相對較少。”華為室內數字化產品線總裁陳傳飛認為,煤礦井下環境復雜,在客觀上給5G布局帶來難度。“井下高溫、高濕、高粉塵,對設備性能提出更多考驗。井下狀況遠比地上復雜,不同礦井的條件千差萬別,設備安裝、基站建設等施工難度更大,還要滿足安全防爆等要求。推廣初期,井下配套確實不夠完善,設備適配性也有待調整,但這些短板正在補齊,不應成為阻礙5G應用的理由。”??中國煤炭建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亮坦言,受制于地質條件、采煤工藝、裝備制造等因素,煤炭行業在5G推廣應用上仍面臨多重難題。“煤礦專用5G設備、模組、場景及商業模式等發展均不成熟,效率有待提高。但不可否認,5G技術對智能化建設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這正是行業攻關的方向之一。”??在任躍武看來,不同礦井開展智能化建設的基礎、路徑、難易程度等各不相同,對5G的認知理解和態度有所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對此,分級分類推進更為妥當。“比如,資源條件好、生產效益佳的大型礦井,有能力全面發展5G應用。條件和效益相對不錯、基礎比較扎實的礦井,可實施地面全覆蓋、井下重點區域快速應用。條件、效益都比較一般的礦井,因地制宜分階段、分步驟。到了一些條件十分復雜、底子薄、效益差的礦井,沒有必要強制推行。最終,要以用得上、用得好作為標準。”??“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用來解決煤礦面臨的實際問題”??“5G作為一種通信工具,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用來解決煤礦面臨的實際問題,而不是走‘兩極化’——全面神化或全面否定。”王國法進一步稱,目前,各煤炭企業及科技公司、運營商、設備商等,針對5G應用場景展開多項探索。這些研究雖然尚未獲得規模化應用,有些甚至不確定對于煤礦是否真的有用,但是為5G技術在煤礦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王國法表示,5G技術條件下場景驅動特征明顯,涉及技術研發、供應鏈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智能終端及商業運營等系列環節,這是一個產業生態,而非單純的網絡建設問題。5G與煤炭開發利用技術的融合,無疑會衍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崗位,傳統技術和管理模式將被打破,思維和管理模式也需隨之改變。??“就像現在讓我們用3G網絡看視頻,很多人會覺得速度慢到難以接受,需求催生更快更穩定的網速。煤礦智能化建設目標明確,與之相匹配的5G需求越來越旺盛。本質上說,5G與現在使用的4G、Wi-Fi都屬于通信手段,沒有必要把5G想得多么神秘,其應用絕不是給煤礦增加負擔。”陳傳飛表示,5G生態的形成離不開標準化規范,需要聯合不同類型的煤企、集成商、運營商等,在標準建設、應用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補齊短板。??徐亮也稱,行業共性問題值得關注。“井下互聯裝備升級改造進展緩慢、通信協議不規范,以及智能感知、自動控制、網絡連接、工業軟件等產業基礎薄弱,導致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和環境的5G布設方案尚未完善,也是亟需補齊的短板。隨著5G應用場景不斷完善,相關主管部門和檢驗結構需提早調研、規劃,盡快制定應用于遠程操控、無人駕駛等方面的5G產品審核發放規則和產品檢驗方法,并完善標準規范。”(來源 中國能源報 )
-
03-05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20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
(轉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
07-16正確看待煤炭消費增速放緩
近年來,國家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煤炭占據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地位和煤炭行業發展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也沒有改變。但受目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持續上升、煤電強強聯合以及國家環保高壓政策等因素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煤炭作為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地位格局或將被改變,煤炭消費增速持續放緩或將成為一種不可扭轉的趨勢。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正在持續增速。當前,全球正處在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深度調整的攻堅期,我國在《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增加非煤能源供應,重點城市實施天然氣替代煤炭工程,至“十三五”末,煤炭消費占比要降到58%以下,非煤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占比力爭達到10%。目前來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持續上升、煤炭消費和煤電發電量占比下降,油氣替代煤氣、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雙重更替步伐加快,加之近期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正式投產通氣和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的掛牌成立,直接倒逼著煤炭消費比重將進一步走低,未來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將成為必然趨勢。煤電資源區域整合步伐正在加快跟進。去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煤電資源區域整合試點方案》,由華能、大唐、華電、國電投和國家能源集團5家央企牽頭,分別對甘肅、陜西、新疆、青海、寧夏5個試點區域進行煤電資源整合。煤電資源區域整合是對試點區域所有煤電企業的一次生死考驗,試點區域內的電力企業的議價能力將顯著增強,煤價承壓或將加大。煤電資源區域整合、煤電企業強強聯合的大幕已經拉開并正在加快推進,煤炭企業的銷售也將面臨著階段性或區域性供需失衡的局面,行業內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相關區域煤炭消費受限,短期內煤炭需求將進一步放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不容忽視。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和環保治理力度,相繼出臺了限煤、去煤、替煤等政策,制定和采取了高耗能產業錯峰生產、部分城市停批火電項目、停建燃煤鍋爐等措施,以便減小霧霾天氣對環境的影響。2020年,國家將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和環保治理力度,進一步提高非石化能源消費占比,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因此,未來煤炭消費增速將進一步回落,非煤能源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非煤能源對煤炭的替代效應將更加凸顯。分析形勢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形勢,以便于做到未雨綢繆、超前應對。煤炭消費增速放緩需要正確看待和理性應對,煤炭行業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既要看到困難和挑戰,更要看到機遇和優勢。所以,當務之急是積極轉變思路、化危為機,在未來及更長時期內將煤炭生產逐步向優質化、清潔化、多元化轉變,將煤炭銷售逐步向定制型、個性型、服務型轉變,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來源:中國煤炭報)
-
05-25全球能源需求將現70年來最大降幅
日前,國際能源署(IEA)發布最新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仍在蔓延,受到各國“封鎖”政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降低6%左右,創下近70年來最大降幅。需求“塌方
-
05-18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19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附全文)
《2019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共分四個部分,全面總結了2019年煤炭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發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市場化改革、礦區生態文明建設、煤礦安全生產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介紹了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煤炭行業企業抗疫保供、推動復工復產的基本情況,報告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1-4月煤炭行業經濟運行形勢,展望了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