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16煤礦智能化如何發展?這份指導意見給出了方向
?“煤炭是我國能源的基石,也是目前可以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的最經濟安全的能源。新時期如何實現煤炭高質量發展,一直是煤炭行業努力思考、探索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王國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煤礦智能化是實現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為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3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應急部、國家煤礦安監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
-
03-16《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發改能源﹝2020﹞283號
各產煤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應急管理廳(局)、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廳(局)、科技廳(委、局)、教育廳(委、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提
-
12-02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理想源)
來源:中國能源報 說到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通常的說法就是“富煤、缺油、少氣”。這個認識對不對呢?如果我們視野中的能源只是化石能源的話,這個認識并不錯。 二百多年來,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動了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雖然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但由于全球的化石能源資源比較豐富,至今,全球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化石能源仍然占主導地位。一個世紀以前,全球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的占比也高達70%,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油氣的占比已超過50%。中國和全球的差別在于,煤炭的占比至今仍高達近60%,而油和氣的占比較低,且對外依存度較高。 當化石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中占絕對多數時,把我們的能源資源稟賦理解為“富煤、缺油、少氣”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這樣的認識已跟不上發展了。 目前,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達22%,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達14.3%。在能源結構中,這是正在穩定、快速增長的一塊。 牽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支撐其穩定、快速增長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資源和開發這些資源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及成本的不斷下降。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大約有多少呢?文獻給出,我國技術可開發的風能資源約為35億千瓦,技術可開發的太陽能光伏資源約為22億千瓦。而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已開發的風能裝機為1.98億千瓦,光伏裝機為1.9億千瓦,均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技術可開發資源量已經除去了各種地理的、社會的不便開發的那部分資源量。如果再加上資源可觀的生物質能、地熱能,還有海洋能、太陽能熱利用、固廢能源化等,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量是足夠豐富的。可見,逐步發展可再生能源,使其達到高比例是完全可能的。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資源的可再生性注定了它的可持續性;同時,這種資源是伴隨著太陽的存在而自然存在的,而其量值的大小,則與技術開發能力有關。例如,高度至百米以上的風能資源,就比高度至70—80米的風能明顯增多。至于這種資源的缺點,例如其間歇性,通過儲能、調峰等技術手段是可以解決的。 值得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至于核能的資源,今天用于核裂變的重金屬資源和明天用于核聚變的輕核同位素,那是另一個天地,這里暫不展開敘述。 總之,對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應該重新認識:在化石能源資源“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我國擁有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逐步建成我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其資源基礎是豐厚的。 由于對能源資源稟賦認識的局限性,一些能源負荷很重的地區,長期以來認為自己“負荷重、資源缺”,卻沒有認識到自己身邊就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可以開發,形成了對外來電、外來煤的依賴。這是一個影響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的實際問題。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
11-12煤炭裝備:成就矚目 百舸爭流
來源:中國工業報社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煤炭裝備制造生產經營規模實現了從小到大、從起步到騰飛的巨大轉變,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從吸收跟隨到自主創新的巨大轉變,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實現了從裝備的絕對短缺到相對寬松的巨大轉變,煤機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了由吸收引進技術與裝備向引領世界煤炭開采技術與裝備發展的巨大轉變。 煤機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偉大成就,幾代煤機人付出了艱辛努力,培育了樸實無華的奉獻精神、勇于擔當的實干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奮發有為的創新精神,鑄就了我國煤炭裝備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國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煤炭裝備制造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累計為我國煤礦輸入了5158萬噸裝備,保障了846億噸煤炭的安全高效開采。日前,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在成立30周年座談會上系統梳理了70年來煤炭裝備制造取得的偉大成就并且就未來行業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 國產設備已滿足煤礦生產建設 據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統計,2000年以來,規模以上煤機企業資產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到2018年末,規模以上煤機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433.47億元,是2000年末規模以上煤機企業126.14億元的19.29倍。 70年來,煤機主要裝備制造規模穩步擴大,產品涵蓋了從采掘開拓、運輸提升、基本建設、地質勘探到安全儀器儀表、礦用電氣和洗選加工等產業鏈27個大類,上百系類,上千品種。據統計,我國已經累計生產采煤機1.88萬臺、掘進機1.98萬臺、刮板輸送機18.89萬臺、帶式輸送機5.59萬臺,液壓支架90.61萬架。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能夠自主研發生產適應各類煤礦所需的各種設備,產品類型齊全,生產制造規模能夠滿足煤炭生產建設需要。其中,采煤機年生產制造能力達1600臺、掘進機年生產制造能力達到了2500臺、液壓支架年生產制造能力達10萬架、刮板輸送機年生產制造能力達4600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采煤機、液壓支架和刮板輸送機生產國。 采煤機新機型不斷涌現和成熟 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張勇表示,未來煤炭機械行業重大裝備主要體現在裝備向大功率、重型化發展。 目前我國生產的滾筒采煤機的最大裝機容量已經達到3450千瓦,掘進機的最大裝機功率達到418千瓦,液壓支架的最大支撐達到了8.8米,刮板輸送機的運輸能力已達6000噸每小時。隨著現代采煤機械新機型的不斷涌現和成熟,先進技術相繼獲得應用。快速掘進成套裝備可將掘、支、錨、通等功能集于一體,螺旋鉆采煤機已在多個煤礦成功使用,煤巖識別和記憶截割技術智能化、自動化綜采工作面已經建成180余處。未來煤炭機械將向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機器人化方向深入發展,智慧礦山也初見端倪。同時,更多、更先進、更安全可靠的國產品牌的煤炭裝備的使用比例大大增加。 目前國內采煤機在產品性能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各類傳感器保護功能可靠性差;二是外購零部件質量有待提高;三是采煤機智能化自動化技術方面國內均處初期使用階段,推廣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積累經驗;四是采煤機液壓系統穩定性差,系統抗污染能力弱,零部件使用壽命較短。 掘進機距先進技術仍有差距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掘進機制造基地及應用市場,但是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高端掘錨機一體化技術。煤機協會專家認為,一是未來重型掘進機必然是助力機型。今后隨著掘進單機功率的增加,整個掘進機外形機機體質量會增加。二是操作靈活、矮窄機身、外觀尺寸、截齒的特殊定制,窄小巷道設計矮型掘進機。三是智能截割于自動支護協同運行,能夠逐步實現自感知、自決策、自適應功能,滿足關鍵崗位少、無人到機器化替代需求。四是輔助功能多的一體機需求量為了進一步提高掘進效率。五是向系列化、標準化、成套化、模塊化方向發展。 液壓支架基本實現國產化 我國液壓支架70年來累計制造90.61萬架。目前我國已經攻克了大采高、超大采高煤壁與頂板控制、穩定性設計、高強板立柱高壽命設計、高可靠性支架結構設計、大流量快速智能供回液設計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實現了液壓支架總體和部件的三位模塊化設計,大大提高了設計的一次精確性和效率,并開發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液壓支架模擬仿真系統和支架參數優化設計軟件系統,已經能夠設計各種類型、不同規格、適應所需的采煤工藝的液壓支架,設計制造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領先。近幾年,我國煤炭科工集團天瑪公司、鄭煤機集團等單位研制的電液控制系統已經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發展趨勢將向簡單適用方向發展,如液壓支架的架型向兩柱掩護式支架和四柱支撐掩護式支架發展。高效性和大采高液壓支架將一進步得到研發。此外,特種液壓支架、智能類支架產品和支架的閥類都是發展重點。 擁有世界最先進選煤廠 在我國露天裝備領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制隊伍和制造基地,除某些高精技術外,國內露天設備制造企業在制造技術上已能承擔起發展大型露天煤礦成套設備的任務。電鏟、單斗液壓挖掘機、礦用自卸卡車、電力機車都取得了飛躍性進步。 此外,洗選設備能力不斷提高,原煤入選量、原煤入選比例大幅提升,原煤入選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3.6噸增加到目前的20多億噸,選煤能力和實際入洗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選煤工藝和選煤裝備,目前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選煤廠,選煤工藝日趨成熟。由于目前選煤集中度低,企業規模普遍不大,除了機械攪拌式浮選機、重介質旋流器、加壓過濾機和泵類設備外還需要從國外引進。 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從市場角度看,煤炭裝備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機前5企業的產品產量占總產量均已達到70%以上,大企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中的非煤產業穩步推進。 70年來,隨著煤炭裝備制造企業歸口管理權的幾經更迭,國有骨干煤機廠陸續改組改制。到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天地科技為代表的國有煤機制造集團,以上海創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加之部分軍工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開創了我國煤機制造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大好格局,行業大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經濟質量日益凸顯。 70年來,煤機企業經歷了由小作坊改造擴建,到改革、整合、重組、新建、形成了國有、軍轉民、股份制、民營、合資或合作、獨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此外,行業從計劃經濟中摸索前進,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逐步實現了由單一的 “引進來”到與 “走出去”相結合的轉變,由單機引進技術與裝備向引領世界煤炭開采技術與裝備的方向轉變。
-
11-10新中國70年煤炭工業鑄就十大輝煌
來源:中國煤炭網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煤炭工業從百廢待興的舊中國艱難起步,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銳意進取,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70年來,從簡易落后的煤礦生產到建設大型現代化智慧煤礦,煤炭生產不斷攻堅克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煤炭清潔高效消費利用水平邁上新臺階。作為能源支柱和基礎產業,煤炭工業有力地保障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一、煤炭作為能源的主體地位繼續得到彰顯,并有力支撐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炭的國家,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權以最初接管的200多處小型煤礦為基礎發展煤炭工業,總產量僅有3243萬噸,平均單產僅為15萬噸左右,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高達95%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推動新中國不斷發展的“動力之源”。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后,我國煤炭工業通過不斷改造舊煤礦、建設新煤礦,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的1957年產煤1.31億噸,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的1962年產煤2.2億噸。經國民經濟三年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5年全國煤炭產量為2.32億噸,到1978年實現6.18億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煤炭工業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逐步構建起了較完備的煤炭工業體系,煤炭工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鞏固。1998年我國原煤產量達到12.50億噸后逐年增長,2008年煤炭產量達到27.93億噸,2013年達到創紀錄的39.69億噸,之后開始下降。2018年達到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長7.1%;前10強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8.7億噸,占全國的50.82%,增長10.34個百分點;億噸級煤炭企業達到7家,5000萬噸以上企業達到17家;全國煤礦采煤、掘進機械化程度已分別達到78.5%、60.4%。從煤炭儲量來看,截至2017年底,我國煤炭查明資源儲量為1.67萬億噸,新增查明資源儲量為815.56億噸。2018年我國煤炭消費占比已經降到59%,但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炭作為基礎能源的作用將繼續彰顯。 二、煤炭工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企業轉型升級加快,開始進入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新階段。 長期以來,我國煤礦呈現以多、小、散、亂為特點的生產結構。1997年全國煤礦數量最多時達8.2萬多個,大中型煤礦產量不足30%。2008年底,13個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生產能力占全國總量的80%,全國年煤炭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煤炭企業達到了43家,產量15.01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53.74%。“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累計達8.1億噸,年產30 萬噸以下煤礦產能減少到 2.2 億噸以內,產能利用率上升為70.6%,煤炭行業由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到2018 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 5800 處左右,目前已經下降到不到5700處,平均產能提高到 92 萬噸/年左右。前 8 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 14.9 億噸,占全國的40.5%,同比提高 0.2 個百分點。同時,原煤生產繼續向優勢地區和企業集中,產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內蒙古、山西和陜西三省(區)原煤產量占全國的69.6%,原煤生產企業戶均產量136.7萬噸,產業集中度創歷史新高,煤炭產能結構進一步優化。 與此同時,大型企業兼并重組持續推進,煤炭企業改革發展步伐加快。1998年原煤炭工業部撤銷后,直屬煤炭企業下放省級管理,企業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快速推進,兼并重組力度加大,起初以省級區域為中心建立煤炭集團,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煤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大型煤炭基地不斷涌現;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煤炭上下游企業兼并重組、一體化開始向著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2017年11月,原神華集團和原國電集團經強強聯手、專業化組合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創造出四個世界之最,極大地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 三、煤炭開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煤炭生產實現了由手工作業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歷史性跨越。 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權接管的煤礦大多受到破壞,面臨恢復生產、提檔升級、技術改造的重任。“一五”期間,重點推進了15個老礦區和10個新礦區的建設,逐步組建了地質勘探、煤礦設計、建井施工等專業化隊伍和領導機構,為后來的煤礦機械化開采奠定了基礎。1970年11月,我國按綜合機械化開采模式在大同煤峪口礦進行實驗,這是我國第一個綜采工作面,由此拉開了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序幕。上世紀90年代,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國煤炭工業開始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和自動化建設。1989年,全國煤炭第一條光通信線路在北京礦務局開通。2005年,興隆莊礦建立了采用千兆工業以太環網實現三網合一的綜合自動化系統。近年來,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研究和應用取得新的突破,衛星遙感、航空測量、數字化地理信息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千萬噸礦井建設施工和深厚沖擊層建井等技術已經成熟;年產1000萬噸、大采高綜采國產化成套裝備在井下成功應用,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重介質旋流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煤層氣資源化勘探和大規模開發試驗取得初步成果,煤矸石綜合利用、劣質煤發電、礦區沉陷治理、礦井水資源化利用與處理、煤系地層共伴生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工作廣泛開展。 2018年底,我國大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6%,掘進機械化程度提高到54%,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有70多個,無人開采工作面有47個。隨著一批國家級智能化示范礦井的建成,我國煤礦“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少人”成為現實。 四、煤炭工業綠色礦山建設獲得新突破,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發展經濟,煤炭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長期以來,在煤礦開采過程中采肥棄瘦、“挖白菜心”現象較為普遍,在為國家社會奉獻優質能源的同時,煤炭資源、礦區受到不同程度破壞。上世紀90年代起,煤炭企業開始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路子,一大批煤炭企業建成了富有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如河南鶴壁煤業、山西塔山煤業、安徽淮北煤業等模式。進入新世紀后,煤炭行業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開始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煤炭企業與煤電、化工、建材、冶金、物流等企業重組聯營進入新階段。在煤礦綠色開采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采場巖層控制理論,建立了包括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煤-水雙資源協調開采、無煤柱開采的綠色開采技術體系,發展出切頂卸壓無煤柱自成巷開采技術和以超高水、膏體、固體為充填物的井下充填開采技術,采煤塌陷地治理和矸石山生態修復進一步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煤炭企業共同的價值追求,綠色礦山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018年6月22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煤炭等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已于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如今,徐州賈汪的采煤塌陷區蝶變成美麗的潘安湖4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開灤唐山礦沉陷區改造成為風光旖旎的城市南湖公園,阜新海州露天煤礦資源枯竭關閉后建成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湖南煤炭壩礦區因地制宜華麗變身為影視基地,成為礦區轉型和生態治理的樣板;而作為中國工人運動和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著名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安源煤礦實現轉型升級,帶動城市發展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五、煤炭市場化改革的發展方向得到深化,基礎價+浮動價的煤炭價格中長協機制不斷推進,煤炭作為基礎能源的安全保障作用日益彰顯。 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生產銷售由國家統一調配,煤炭價格未涉及煤炭資源價值補償。從體制上看,煤炭體制長期沿用計劃經濟體制,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煤炭企業嚴格執行國家計劃,投資、生產、運輸、銷售、價格等要素均由國家統一計劃,贏虧由國家統一平衡。 1978年改革開放后,煤炭價格基本由政府決定,主要由原煤炭工業部和原國家物價局定價。從投資體制來看,改革開放后我國煤炭投資建設逐步由政府投資發展為到政府、社會、企業和自然人等主體共同投資。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推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推進煤炭訂貨制度改革,按市場需求,供需雙方自主協商的定價機制穩步推進。1992年,在徐州和棗莊兩個礦務局進行放開煤炭價格試點,煤炭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拉開序幕。2002年起,取消電煤政府指導價,實行市場定價;2004年,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形成電煤價格“雙軌制”;2005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建立以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為主體,以區域市場為補充,以網絡技術為平臺,有利于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交易主體自由交易的現代化煤炭交易體系。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實現電煤價格并軌。2017年,煤炭中長期合同與“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確立。 當前,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已經成為業界最具影響的市場煤價風向標,港區庫存變動已經成為觀察市場供需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這些表明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化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已經基本形成。 六、得益于煤礦科技投入和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煤礦職業安全健康、勞動保護跨入新時代。 煤炭生產屬于高危行業,我國煤礦地質條件復雜,瓦斯、水、火、煤塵、沖擊地壓等災害時刻威脅礦工健康和生命安全。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開采技術比較落后,大多煤礦使用比較原始的鎬刨、手裝鍬、木支柱支護,運輸使用人力或畜力,這些原始簡易的生產方式導致事故率居高不下。1978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9.713。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年首次降至0.5以下,2013年降至0.3以下,為0.288,2018年下降到0.093,首次降到0.1以下,實現了煤礦安全的歷史性跨越。 這些成就與煤礦安全生產領域進行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密不可分。首先,國家加大煤礦安全監管監察力度,煤礦安全投入大幅增加,煤礦管理者、從業者綜合素質大幅提高;其次,科技創新使安全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大功率采煤機、巖巷掘進機、露天開采設備、大型運輸提升和先進洗選設備的科研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煤炭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千萬噸級的綜采配套裝備攻關取得成果,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煤礦安全六大系統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達到新的水平,為煤礦安全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三是創建了“煤層瓦斯流動理論”“煤-水雙資源協調開采理論”和“煤與瓦斯共采理論”,形成了瓦斯“先抽后采、治理與利用并舉”的瓦斯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礦井水防控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礦井復雜地質構造與災害源探測技術體系、深部開采突水動力災害防治技術體系和大空間采空區防滅火技術體系。 進入“十三五”以來,持續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以機械化生產替代人工作業、以自動化控制減少人為操作,實現高危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減少30%以上。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巡檢、選矸等11種機器人在煤礦井下得到應用,掘進、噴漿、搬運等19種機器人已立項研發,煤礦機器人發展勢頭迅猛,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高。 七、煤炭消費和利用呈現出清潔化、多元化發展模式,煤炭作為燃料與原料并重實現革命性進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取得歷史性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事實上的“貧油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90%以上,并長期穩定在七成以上。2013年,我國煤炭消費達到創紀錄的42.4億噸后開始下降,2018年全國煤炭消費38.3億噸,首次降到六成以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了較為現代化洗煤廠,新中國煤炭洗選加工業從無到有。改革開放之前,煤炭洗選基本停留在“洗煤保鋼”的層次上,原煤入選率僅為18%左右。1978年,原煤炭工業部頒布《煤炭質量、數量管理規程》,開始根據煤炭產品質量分級管理。1990年,年產25萬噸的兗日水煤漿試驗廠開工建設,隨后相繼研發成功大型重介質旋流器選煤技術、新一代空氣重介干法選煤技術和大型全粒度級復合式干法分選技術。2018年,我國原煤入選率達到71.2%,入選原煤能力和原煤入選總量都穩居世界第一,已經邁入世界選煤強國之列。從用煤大戶火電用煤來看,火電用煤占56.9%,煤電超低排放改造超過8億千瓦,排放標準世界領先,占煤電裝機的八成以上,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同時,煤炭作為現代工業的原料從無到有,現代煤化工發展一枝獨秀,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年產能分別達到1138萬噸、1112萬噸、51億立方米、363萬噸;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70%,礦井水利用率達72.8%,煤礦瓦斯井下抽采利用率達到50%以上。國家能源投資集團自主知識產權、全球唯一的煤直接液化技術,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當前,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和北方地區清潔供暖攻堅戰,對低階煤分級分質、梯級利用成為重要舉措。山東兗煤藍天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研發出以煙煤為燃料的煤炭高效清潔燃燒成套技術,通過將煙煤型煤提質改性和解耦燃燒爐具相結合,為我國占多數的低階煙煤清潔化高效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八、我國煤炭國際貿易由弱到強,融入國際產業開放與合作有序推進;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為煤炭行業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煤炭工業技術裝備十分落后,亟待開展國際合作,但當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也僅限于與前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一五”期間,前蘇聯對我國的煤炭建設起到重要作用。1972年之后,我國開始和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開展煤礦裝備、煤礦技術的引進與合作。1978年改革開放后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煤礦技術與裝備,并開始設立煤炭合作開發企業。1985年7月1日,總投資6.5億美元、年產煤1533萬噸的中美合作經營項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正式開工建設,我國露天采煤技術跨越了30年的技術鴻溝。本世紀初,我國已研發出世界上最大采高、最小采高、最大傾角的綜采成套裝備,并成功實現了技術和產品對其他主要產煤國家的出口;2006年5月,兗礦集團與德國魯爾工業集團DBT公司簽署兩柱式綜采放頂煤液壓支架技術專利轉讓合同,我國煤炭企業開始向發達國家輸出先進采煤技術。 從煤炭國際貿易來看,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下,煤炭貿易實行國家統管的外貿政策,優先發展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其次發展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關系,最后才是與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展貿易往來。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煤炭進口244萬噸,出口312萬噸;2003年創下出口煤炭9402萬噸的最高紀錄。2004年4月,國家出臺了鼓勵煤炭進口的政策,導致煤炭進口增加、出口回落,2009年我國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煤炭凈進口量超過1億噸。2013年煤炭凈進口達3.2億噸左右。2014年以來,我國年凈進口煤炭維持在2億-2.8億噸之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實施,為我國煤炭工業全方位開展國際合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煤炭行業持續推進與主要產煤國政府、國際能源機構和大型企業的聯系。 九、我國煤炭管理體制、管理模式不斷創新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善、中國特色的煤炭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能源行業發展程度較低,國家設立了統一的能源行業管理部門即燃料工業部,下設專門管理煤炭的煤炭管理總局和其他各局。1955年,國民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對能源的需求快速走強,石油、煤炭、電力各部門迅速壯大,燃料工業部被分拆成煤炭工業部、電力工業部和石油工業部,這是煤炭行業第一次有了專業和專門的中央一級管理部門。1958年,撤銷各大區煤炭管理局、地質部石油地質局,合并水利部與電力工業部,成立水利電力部,此后經歷了管理權限調整。1970年,煤炭工業部被撤銷,成立由煤炭、石油、化工等三部門一體的燃料化學工業部。同年6月,將原煤炭工業部與地方雙重領導的煤炭企業下放地方。1975年撤銷燃料化學工業部,重新成立煤炭工業部。1980年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負責管理石油、煤炭、電力三個部門,兩年后的1982年又撤銷。1988年,煤炭工業部被撤銷,組建能源部,統管國家能源工業。1993年能源部撤銷,重新組建煤炭工業部。1998年,撤銷煤炭工業部,煤炭工業由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發展計劃委管理。2008年,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和原國防科工委的核電管理職能合并,成立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管理。2013年,原電監會和原國家能源局重組為現在的國家能源局,統一行使煤炭等能源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定與管理等職能。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煤炭法律體系基本是零,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壯大,煤炭法律體系逐步建立。1980年,原煤炭工業部頒布《煤礦安全規程》,1986年頒布《礦產資源法》,1996年出臺《煤炭法》,2002年出臺《安全生產法》,后經多次修改完善。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一大批關于煤礦監察、安全管理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2011年發布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的《煤炭產業政策》。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礦產資源法》《資源稅法》為主的煤炭法律法規體系。 十、煤礦干部職工素質和礦區生活環境、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煤礦人才隊伍、企業文化與礦地和諧礦區建設達到新高度。 新中國成立前,作為中國工人運動和工農紅軍的重要來源,煤礦工人有著一種“特別能戰斗”的行業精神。新中國成立后,培養和造就又紅又專的煤礦干部職工隊伍成為當務之急,我國陸續設立了由國家煤炭工業部直管的14所本科院校、118所各級煤炭技工學校,為煤炭行業培養了大量專業化人才;新世紀以來,煤炭職工隊伍達到550萬左右,煤礦井下陸續出現“大學生采煤隊”,成為新時期煤炭工人的優秀代表;與此同時,煤炭行業高層次科技人才層出不窮,培養出兩院院士30名,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百余人,形成一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隊伍。 新中國成立之初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煤礦工人80%以上居住在簡易的棚戶區,隨著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職工隊伍綜合素質和技術素質明顯提高、收入顯著增加,采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取得較大進展,職工物質和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提高,礦地和諧礦區建設達到新水平。1998年煤炭工業部撤銷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評選煤炭工業勞動模范、五一獎章獲得者,“尋找‘感動中國’的礦工”、“尋找最美青工”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展現了新時代煤礦工人的風采。多年來,煤炭行業定期舉辦的中國煤礦藝術節、“烏金杯”“烏金獎”“石圪節精神獎”等系列賽事以及全民健身活動,豐富了礦區文化生活,弘揚了煤炭行業正能量,礦工精神面貌得到提升,和諧礦區建設取得新成就。 70年發展篳路藍縷,70年發展輝煌鑄就。展望未來,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前景仍十分廣闊。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仍將以其資源可靠性、價格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潔凈性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工業仍是我國基礎產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煤炭工業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深入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著力推動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再立新功。
-
09-1970年,終成煤炭智能化開采引領者
——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濮洪九憶我國煤炭綜合機械化發展歷程來源:中國能源報編者按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煤炭產量由3432萬噸增加到近40億噸;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長期占75%和65%左右,支撐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18的90萬億元,實現了國民經濟長周期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煤炭行業自身開采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煤炭產業的整體面貌隨之發生了巨變。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濮洪九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煤炭采煤史上的技術變革,還原了煤炭工業史上的一段崢嶸歲月。從人工到機械,60年代開始探索采煤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技術,歷史上主要是靠人工開采,拿鎬挖,用筐馱,在礦井下還用過騾子來運輸煤炭。這些是很原始、落后的煤炭開采方法。解放后,機械化有所發展,引進了蘇聯和波蘭采煤機,支架的材質也從木頭變成了金屬,但機械化程度還是很低,也沒有液壓支架。同期綜合機械化采煤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出現。1954年,英國將采煤的幾道工序綜合起來實現了綜合機械化,簡單而言,就是在液壓支架的保護下,實現采煤機切割煤,運輸機運輸煤的技術,形成采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機綜合運用的成套裝備。隨后,西德從1957年,前蘇聯、波蘭在60年代前后開始陸續進行綜合機械化采煤。綜合機械化采煤出現后就不一樣了,機械設備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提高效率,而且用人少了,事故起數明顯下降。可以說,這項技術是采煤史上的一項革命。早在1964年,煤炭部就組織由煤炭科學院黨委書記何以端、副院長胡師童一行六人組成的考察團赴英國、法國和西德考察煤炭工業當時的狀況、發展趨勢及現代化科學技術。他們歷時83天,進行了非常細致深入的調查。同年,何以端同志又率領煤科院人員在鄭州煤炭廠進行液壓支架的研制。1970年11月,我們按綜合機械化開采模式在大同礦務局煤峪口煤礦進行了試驗,這是我國第一個綜采工作面,由此拉開了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序幕。大同煤峪口煤礦的試驗,為當時煤炭部將綜合機械化開采確定為煤炭工業技術發展方向提供了堅實依據。當時,煤礦工人把液壓支架形象地比喻為“保險柜里給錢”,摩擦金屬支柱是“老虎嘴里拔牙”。這項試驗提出,綜合機械化技術的優越性集中表現在“一少、兩高、三低”——冒頂事故減少,產量高、效率高,材料損耗低、回采掘進率低、噸煤成本低。在兩年試驗的基礎上,煤炭科學院還牽頭總結提供出了六條經驗,其中特別提到要有成建制的綜采隊伍、相對穩定的領導班子,設備綜合配套,實現科研、制造、使用和工人、技術人員、領導兩個“三結合”,以及科研必須關鍵原部件先行,這對我國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1972年,原燃化部(1970年,煤炭部、石油部、化學部合并,組成燃料化學工業部,簡稱燃化部——編者注)在鄭州召開了全國煤礦機械化會議,決定組織綜合機械化采煤設備會戰。由北京、上海、太原、唐山各煤研所和西安、雞西、鄭州、張家口、撫順、天津等地的煤機廠,及冶金、機械、化工、軍工等行業有關廠礦協作,先后研制出垛式、節式、掩護式、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雙滾筒采煤機,重型可彎曲輸送機和高壓乳化液泵站,閥組和高壓管件等。這些為綜合機械化開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從周恩來到鄧小平,70年代大力引進綜采設備上世紀70年代初,部里人員到英國、德國等國家考察,回國后向國務院領導匯報,國外用的都是綜合化設備,安全好、效率高、產量高。周總理很重視,決定引進國外綜采設備,并于1974年引進43套。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主持工作的時候,煤炭部已經恢復正常運轉了,部黨組向小平同志匯報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巨大優勢,小平同志當時就拍板引進了100套設備,同時國內制造500套。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因為當時外匯緊缺,一套設備價格高達一兩千萬美元,開支巨大,不僅其它部門,就連煤炭部內部也是有爭議的。但小平同志強調,一定要解決這個事情。先是周總理,再是小平同志的鼎力支持,應該說這是對我國煤炭工業技術實現現代化改造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也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煤炭工業和井下開采煤礦工人的親切關懷。設備引進了,“文革”也過去了,一切步入正軌。那時煤炭部很重視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發展,煤炭部黨組把綜合機械化開采作為煤炭工業發展方向,專門成立了機械化指揮部,煤炭科學院也成立了機械化會戰組。與此同時,各地礦務局也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相應成立了以發展煤炭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為目標的領導小組,設置專門的技術機構,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當時,自上而下,大家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大力發展煤炭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洋雞不下蛋”,80年代進行技術改進綜采設備引進初期,使用并不順當。由于地質條件不一樣,工人操作水平、技術水平有限,所以出現了“洋雞不下蛋”的情景。記得在1974年,我當時在建井研究所工作,在山東新汶礦務局協莊煤礦井下做試驗時,當時采煤工作面就有一套引進的綜采設備,因條件不適而停止工作,工人說“洋雞趴窩不下蛋”。時任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賀秉章同志當時提出,一定要下力氣解決消化和改進問題,還要突破制造的任務。時任燃化部革委會主任康世恩(后任國務院副總理)也十分支持綜合機械化開采,他說:“如果你們把它(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消化改進——編者注)弄成了,我就從六鋪炕一步一叩首,到和平里科學院來祝賀。”康世恩的這番話讓我們備受鼓舞,今天回想起來也依然感到振奮和感動。接下來,煤炭科學院在解決液壓支架、采煤機和運輸機等關鍵零部件上花了很大功夫。好在當時引進設備的同時,還投資850萬美元引進了檢測設備,包括液壓支架的測試臺、采煤機的實驗臺,這對我們的研發工作大有裨益。部里為關鍵零部件的建設配備了“采掘測試技術裝置”,針對液壓支架“三閥”、乳化液泵,采煤機的電機、齒輪、液壓泵、馬達,輸送機的中部槽、圓環鏈、鏈輪,以及皮帶機的托滾等進行技術攻關,為提高設備可靠性提供了良好條件。大量扎實的基礎攻關,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狠抓隊伍培訓和制度建設,為上世紀80年代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周總理和小平同志的關心支持下,加之煤炭系統的科技人員、職工的努力,我國終于成功掌握了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采煤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這是第一階段,從國外引進到學習并逐漸消化。綜采大發展,90年代放頂煤攻關獲突破到了上世紀90年代,煤炭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進入以高產高效為目標的高水平、大發展階段。1995年,在鐵法礦務局實驗成功日產7000噸成套設備后,我國又研制了以大功率、電牽引、多電機橫向布置和大截深為特征的新一代采煤機,同時應用鑄焊結合封底中部槽、交叉側卸機頭、鏈條自動張緊等先進技術的重型刮板輸送機,從而將綜采設備的生產能力提高到了年產三四百萬噸的先進水平。與此同時,我國還開發了長距離帶式輸送機系統、運人運料的高效輔助運輸系統、地質保障系統、煤巷快速掘進與錨桿支護系統和安全生產監測系統,有效保障了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安全、高效、高產。1999年,綜合機械化采煤產量占國有重點煤礦的51.7%,較綜合機械化開采發展初期的1975年,提高到了26倍。我國不但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還完成了改造,進一步發展了該技術,這就必須提到綜合化的放頂煤技術。煤層有厚、中厚、薄之分,初期的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基本用于中厚煤層,例如5、6米的煤層,煤層達到十幾米時就需要分層。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優點是巷道準備工作量少、采煤工藝相對簡單、生產集中、材料及能耗相對小,在各國煤炭行業都具有巨大吸引力,但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試驗因出現困難而萎縮,我國卻開始引進、研究、試驗。經過我們的技術改造和創新,可以利用綜采設備將下面的煤采完,再將上部懸空的煤層放下來,這就叫放頂煤,完成這項任務需要技術支撐。這是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技術,也是做得最成功的。當時,在遼寧沈陽緩傾斜厚煤層第一次進行了綜放開采試驗,之后在甘肅窯街、吉林遼源、新疆烏魯木齊急傾斜煤層綜放技術上均取得了突破。90年代初在山西陽泉、潞安的緩傾斜長臂工作面實現了高產高效。隨后又在山東兗州開發了綜放成套設備和技術,實現了年產四五百萬噸的成績,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并于21世紀初在澳大利亞成功應用,將這個技術推廣到了國外。這是第二階段,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發展到了放頂煤綜采,采煤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千萬噸綜采工作面涌現,21世紀初實現智能化開采21世紀初,針對高端煤礦裝備可靠性、壽命與國外先進裝備的差距,我國對液壓支架采用了三維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現代設計方法,研制了高強度、高韌性優質焊接無裂紋結構鋼,創新焊接技術;采煤機研制更加注重了可靠性的要求,采用了1000V變頻器、矢量控制技術、記憶截割技術、集中控制技術;刮板輸送機向著大運量、軟起動、高強度、重型化、高可靠性方向發展;皮帶輸送機采用動態分析技術,在驅動裝置、高效儲帶與張緊裝置、自移機尾、控制系統與監控裝置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千萬噸綜采工作面開始涌現。在這個階段,年產1000萬噸的綜采設備、采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機,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并達到了世界水平。例如神華集團發展非常好,主要歸功于綜合機械化開采設備的應用。如今,我國的液壓支架過關了,運輸機也過關了,至于運輸機的鏈條則把英國的帕金森廠子全部引進過來,采煤機現在發展也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沒有應用綜采技術時,如果提到一個1000萬噸的礦區,那就了不起了,一般得有十幾個煤礦,將近5-10萬人。現在呢,1000萬噸就是一個礦,一個工作面。比如神東上灣煤礦,我去的時候,這個年產1000萬噸的礦井,井下采煤工作面一個班只有9個人。同時,安全水平也達到世界水平。在煤炭前兩年困難時期,凡是千萬噸用了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的礦井,基本上都能維持不虧損。煤礦在安全、效率、經濟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目前,我們的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已經發展到智能化綜采,也就是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有了新的創新。簡單而言,智能化綜合機械化開采就是實現遠距離控制操作,工作面可以無人。前幾年,我去過陜煤集團的黃陵一號井無人工作面。當時是下午四點,正是交接班時間,第二班開始作業。我下了那么多井,不用下井就可以采煤的,還是第一次遇見。我在地面的控制室,按下兩個按鈕,上面控制臺的屏幕就顯示出井下的所有狀態——首先,運輸機啟動了;然后,采煤機運轉了;接著,液壓支架移動了;最后,煤就出來了。井下沒有人,全在地面上控制,這個令我特別興奮又感慨萬千。當年我在部里工作,給大學生作報告的時候經常說,現在我們煤礦工人很辛苦,但以后我們就可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做到井下盡量少用人。那個時候還沒有智能化這個詞兒呢,但短短幾年就實現了突破,夢想變成了現實。黃陵無人化工作面實現了常態化遠程控制和工作面無人操作的全自動化安全高效生產,獲得了去年的國家工業大獎。我去黃陵一礦的時候,煤炭價格還在觸底階段,許多煤礦都虧損,但當時他們董事長對我說:“今年我們的利潤可以達到9個億。”安全、高產、高效充分顯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礦井生產面貌。今后我國煤炭占比將逐漸減少,但短期內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因此,我們應利用這些先進的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發展現代化礦井,逐漸關停小煤礦,實現煤炭行業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
09-17中國煤炭學會:促進煤炭行業科學化進程
它是一種大自然的恩賜,一種深藏地下的能源;它被稱作“黑色的金子”,被譽為“工業的食糧”……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對它的利用。但如何提高它的開采、運輸和使用效率,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思考的問題…… 建立學會 走進煤炭新時代 世界近代煤炭工業發端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歷經近兩百年發展,英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及前蘇聯,均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現了綜合機械化采煤。但同時期的我國,在煤炭生產中依然存在拿鎬挖、用筐馱等落后做法,科學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煤炭開采、運輸、使...
-
07-26煤企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刻不容緩
摘自 2019年05月06日中國能源報 隨著全球能源變革不斷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能源生產消費技術深度融合,能源服務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實踐不斷涌現,能源行業上、中、下游產業一體化綜合能源服務趨勢形成,由此助推了傳統能源企業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 綜合能源服務是指為能源用戶供應綜合能源產品或提供產、供、銷、用一系列相關服務。綜合能源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拓展業務盈利空間、增強創新發展動能,在當前全球能源治理與變革的大環境下,已成為國外大型能源企業適應能源...
-
07-262040年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化石能源
摘于2019年07月09日中國煤炭報 在所有的預測中,煤炭都將逐漸失去市場份額,而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在所有預測中都將快速增長。不過,大多數的預測都認為,到2040年無法通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來實現能源結構的徹底轉型。 “未來資源”發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報告》表明——2040年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化石能源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現在業內外爭論的焦點在于變化速度能有多快、程度能有多大。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將轉化為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決策、城市的規劃設計...
-
05-13我國首臺煤礦大斷面快速掘錨成套裝備下線
來源:中國煤炭報 日前,我國首臺煤礦大斷面快速掘錨成套裝備在位于湖南長沙的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成功下線。該裝備集煤礦巷道快速掘進、支護、運輸協同連續作業功能于一身,是國內首臺實現巷寬6.5米、巷高4.5米大斷面機械化施工的全新掘支運一體化成套裝備。 近年來,隨著煤礦開采規模擴大、深度與強度增加,礦井工作面順槽巷道的掘進在圍巖壓力、穩定性等方面的施工環境漸趨復雜化。同時,隨著采煤技術與設備的進步升級,特別是年產千萬噸級煤礦的快速發展和采煤設備的重型化,對順槽巷道的斷面要求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