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陜煤集團:以改革之鑰激活億噸能源航母
陜煤集團蒲潔能化公司生產區全景圖
近年來,面對煤炭價格下跌、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特殊局面,陜煤集團積極投身改革,探索出一條“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轉型發展之路。
瘦身健體強肌體
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伴隨著煤炭價格斷崖式下滑而宣告結束。為應對危機,陜煤集團于2014年出臺了一輪“壯士斷腕”式的改革措施,關閉老礦區資源枯竭、安全環保指標差、競爭力弱的8對礦井,緩建停建4處礦井。
國家去產能政策實施以來,本著“多退早退、應退盡退”的原則,陜煤集團將原計劃三年關閉的18處礦井在2016年一年內關閉到位,退出產能1815萬噸,占全省62%,關閉煉鐵高爐1座,壓減產能60萬噸,分流安置職工近5萬人。一系列舉措在扎住企業出血點、消滅虧損源方面邁出堅實的一步。
同時,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方向,開展了“歸位總部、做實板塊、精簡層級、放活實體”系列改革,對下屬110戶企業進行股權劃轉、重組整合、對外轉讓、解散破產清算,減少企業戶數50戶,實現簡政放權提效能。
當機立斷的關停減員抉擇,使企業終于能夠甩開包袱輕裝上陣。瀕臨破產的陜鋼集團,在關鍵時刻關閉煉鐵高爐1座,壓減產能60萬噸,減少勞動用工8026人。鋼鐵形勢一有好轉,就打破了持續6年虧損的局面,2017年全年實現利潤超額18億元。
新產業帶來新變革
現在的陜煤集團,“靠山吃山,挖煤賣煤”的觀念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以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創造新業績、煥發新活力,陜煤集團正演繹著一場以創新驅動產生倍數效益的變革。
布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大石油”項目
陜煤集團黃陵礦業公司實施的“國產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開啟了中國煤炭開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革命。率先實現無人開采技術的黃陵一號煤礦先后完成了11項技術改造,其中8項專利應用到國產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上,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設備運行以來,成本比國外同類設備降低一半以上,每年還可節約人工費用500-600萬元。創客公開課、創客大賽、眾創節,“三個一”運行機制、創客薪酬激勵體系,搭建O2O煤亮子平臺和神南煤炭科技孵化器……神南礦業公司則從人才培養、平臺搭建、技術轉化三個方面開展創新,用“全員創新”打造出“神南再造”的第二增長極。
依托自主知識產權,陜煤以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為主線,將低階煤通過以熱解為核心的分質轉化和物質、能量的梯級利用,經濟環保地實現油、氣、化、電、熱的高效多聯產,先后建成煤炭綠色高效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煤制化學品國家地方聯合共建研究中心等6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在煤基甲醇深加工、煤制油等產業方向上攻克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陜煤集團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44個,申請專利2194件,獲權專利1971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逐步提升,創新產品附加值成倍數增長。
優化資本結構去杠桿
作為陜西省最大的煤炭企業,近年來,陜煤集團既面臨轉型升級資金需求增加的困難,又要解決過去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融資結構錯配等問題,“去杠桿、降成本”成為迫切需求。
在持續放大三個上市公司平臺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電力、裝備制造和金融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水平的基礎上,陜煤集團充分發揮已有的證券、銀行、期貨、信托、財務公司等金融平臺的協同效應,積極探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發展模式,并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平臺,加快培育上市企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陜煤集團采取了增資擴股、轉讓股權、股權收益權三種方式,已與陜西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超過845億元的債轉股協議,落地金額已超過454億元,為全國第一,降低負債率8個百分點,2017年末資產負債率降到70%。
債轉股的快速落地,不僅使陜煤集團降低資產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對后續戰略發展也具有重要推進作用。2018年,陜煤集團將持續推進債轉股工作,爭取將資產負債率降到65%的行業警戒線以下。
資料顯示,2017年,陜煤集團完成煤炭產量1.4億噸,實現營業收入2600億元,實現利潤105億元,超過前五年的總和,為陜西省屬國有企業第一。
“未來幾年,陜煤集團將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裝備、網絡經濟、節能環保、養老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有前景的戰略性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轉型突破,打造主業突出、新經濟特色鮮明的現代能源企業。”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說。(梅方義 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