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深耕高端設備領域
2016年獲授權專利17項,2017年獲授權專利19項,2018年已獲授權專利23項,這一組逐年上漲的數字是西煤機公司近年來加快推進科技發展,在企業所涉足領域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核心關鍵技術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
這連續增長的數字的背后,到底是怎樣的呢?
“要聚力‘三個質量再提升',對標‘28項行業標準值',超越‘五個行業新標準',實現‘3331創新發展規劃'。”公司董事長李德鎖說,“作為制造業,技術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發展動力的快速轉換。”
據悉,西煤機公司現已獲授權專利154項,其中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129項。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20多項。
人才是創新驅動的實質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該公司創新管理機制,于2017年初實施了《科技成果激勵辦法》,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和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給予適當獎勵。2017年,該公司發放科技成果激勵獎金190余萬元,實現了人才價值與轉移轉化的價值相匹配,充分調動了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西煤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就是支撐,我們重獎技術人員,就是對技術人員價值的認可和尊重,激發人才創新創效的活力。”公司總經理楊會武說。
該科技成果激勵辦法試行以來,極大地推進了公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健康有序開展。2017年度,公司技術專利申報36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9%;發表科技論文71篇,比同期增長2.4倍。2018年,公司已獲授權專利23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
“公司發的激勵,力度大,有效果,所有技術骨干都有勁頭,我們對待工作會更加積極努力!”機械設計技術員梁茂昭激動的說道。
平臺是驅動創新的基礎
為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含金量”,公司先后組建了高端采煤機創新工作室、采煤機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創新工作室、采煤機高端材料創新工作室、智能制造創新工作室、何亞軍技能大師(勞模)創新工作室、白曉衛技能大師(勞模)創新工作室6個“雙創工作室”,通過加強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公司充分發揮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能源煤礦采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的作用,針對一些新技術應用及設計創新方面欠缺的情況,積極組織設計人員自我學習和相互學習,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同時,有計劃地選派研發工藝技術人員帶著項目課題深入到生產分公司、售后服務部和產品使用礦井參與相關工作,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積累現場經驗,提高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技術人員自身專業素質,為產品設計和實際運用提供技術硬支撐。
公司搭建了創新型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建立了符合自身實際的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兩年來,公司員工獲“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1人,“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范”1人,“煤炭行業技能大師”2人,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首屆“煤機大工匠”1人,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陜西省“技術能手”1人,西安市“勞動模范”2人,“西安市工匠”3人,“西安市職業技能帶頭人”3人,陜煤集團“勞動模范”2人。“何亞軍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西安市勞模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
轉化是創新驅動的升級
根據市場需求廣泛性、適用性的情況,公司選定代表性機組作為打造精品項目的載體,制定了精品工程監造方案,從結構設計、工藝編制、生產制造、質量控制、安裝調試等各個環節,設立147項精品工程質量監測點,并通過日統計、日反饋、限時整改處理、效果實時反饋的閉環式缺陷管理辦法,確保監造工作對精品工程全過程、無死角的管控。
據了解,公司與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神東公司合作“國產首臺套高性能8米大采高采煤機”項目,有效提高回采率,實現了中厚煤層一次采全高,促礦井增產增效。截至2018年上半年,此項目已獲專利8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項目共涉及西煤機知識產權共計32件。該設備自五月份試采至今,順利連續穩定運行,已累計生產煤炭438萬噸。
公司“MG1000/2550-GWD型特大采高采煤機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已通過陜西省科技廳鑒定,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該采煤機具有遠程監測與控制、智能記憶截割、故障自診斷、多機協同控制、瓦斯聯動控制等自動化功能,達到了工作面少人無人的目的。此項目也榮獲“2017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并成功在多個礦井安全高效運行。公司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應用,實現了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換,助力西煤機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息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