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14年間 我們一起走過——這家國企爭創世界一流 它的名字叫陜煤集團
三秦都市報 2018年12月28日 2版
14年間 我們一起走過
這家國企爭創世界一流 它的名字叫陜煤集團
2004年2月21日,這天的陜煤人,都不會忘記一起度過的那個難忘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剛剛走出生存困境、沐浴煤炭市場回暖陽光的9家陜西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走到了一起,陜西煤業集團公司宣告成立。
兩年后的2006年6月30日,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與省內三個大型煤化工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重組成立了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陜煤集團)應運而生,直到2011年,陜鋼等企業又加入大家庭,陜煤集團逐步壯大。
大數據看14年改革發展變化
在過去的14年時間里,煤炭行業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無論是“黃金十年”還是“煤炭寒冬”,陜煤人始終不忘初心,肩負使命。
2004年59.7億元,2010年515.7億元,2017年2600億元,這是一組漲幅跳躍的數字。記者在陜煤集團14年間的營收數據中看到,從成立之初的59.7億元到千億元目標,陜煤集團整整用了9年時間。在2012年后,陜煤集團營收邁入“千億俱樂部”,2016年和2017年,均突破2000億元大關。
在陜煤集團營收、煤炭產量、職工收入等數據中顯示,2012年-2017年,各領域均已迅速走向快車道。在《財富》500強的位次中,從2015年的首次挺進,到2018年位列榜單294位,三年時間,位列前移122位。
在各項數據不斷增長的背后,是陜煤集團14年來通過投資新建、收購兼并、資產劃轉、內部重組等多種途徑,形成了“煤炭開采、煤化工”兩大主業和“燃煤發電、鋼鐵冶煉、機械制造、建筑施工、鐵路投資、科技、金融、現代服務”等相關多元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在陜煤大家庭中,“煤二代”“煤三代”大有人在,許多人的祖輩、父輩年輕時為了生活而選擇投身煤礦。但對于許多80后來講,他們是帶著新技術、創新來到煤礦,希望自己在團隊里,做個有過去被驗證,有未來可被期待的人。
記者了解到,隨著煤炭企業的快速發展,職工收入節節攀高,煤礦工人回流形成了一種趨勢。尤其是最近幾年,很多大煤礦招聘新員工都是本科起步,技術性人才占比較高。從陜煤集團職工收入大數據中看到,2004年,職工收入僅為1.19萬,如今,平均收入已達7.5萬元。
同時,煤礦企業的環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晴天一身煤末子,雨天兩腳泥腿子已不復存在,低矮陳舊的棚戶區被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小區所取代,礦區環境煥然一新。礦山不像礦山,倒像是走進了公園,清新的空氣、綠地如蔭、綠樹紅花。
插上科技創新翅膀走改革之路
經過對自身資源和內外環境的全面審視,對新能源革命和新經濟趨勢的深入洞悉,陜煤集團提出了“以科技和資本為驅動,去雜歸核,錯位創新,努力把陜煤轉型成為一個煤炭優勢明顯,能源和材料主業突出的錯位多元企業”的新發展戰略。
在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的“改革經”里,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傳統產業一樣可以創造新業績,煥發新活力。
按照楊照乾的設想,在未來的發展中,以煤起家的陜煤集團,不再拘泥于挖煤、賣煤,而是向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躍進。也正是按照這個思路,陜煤集團通過智慧礦井建設、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
110-N00采煤工法等舉措,提高礦井的智能化裝備水平和礦區循環經濟建設。在黃陵礦業,國產綜采裝備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早在2015年得以應用,這項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地面遠程操控采煤,填補了我國煤炭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無人開采的空白,已達國際領先水平。也就是說,在黃陵礦業,工人們已實現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在地面上操控系統進行采煤。
在距離黃陵礦業500公里外的神南礦業公司,與何滿潮院士團隊合作研發的“110”工法和“N00”工法,實現了無煤柱自成巷開采,成果水平已達國際領先,并被譽為我國礦業技術革命的第三次探索。
在化工方面,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Ⅱ)工業化技術開發項目取得重大進展。記者獲悉,DMTO-Ⅱ是陜煤集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入選2010年國家十大科技進展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DMTO-Ⅱ技術的工業化,對于保持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在今年7月,陜煤集團又傳來好消息,自主研發的煤熱解技術通過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成果評審鑒定會鑒定,100萬噸級的技術工藝包正在編制之中。我國低階煤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具有揮發分高、灰分低、化學反應性好等特點,非常適合通過煤熱解技術進行分質綜合利用,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目前,陜煤集團在榆林規劃的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已經啟動,熱解作為分質利用的重要環節,將為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近日,記者從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舉辦的“2019中國和全球鋼鐵需求預測研究成果、鋼鐵企業競爭力評級發布會”上獲悉,陜鋼集團由中國鋼鐵企業綜合競爭力B+(優強)上升至A(特強)行列。記者了解到,從虧損到盈利,陜鋼集團走過了艱辛而又漫長的6年歷程。2017年上半年,陜鋼集團營收248億元,實現利潤1.23億元,一舉扭轉了近6年的持續虧損局面。在這6年時間里,無論是面對虧損,還是邁入中國鋼鐵企業A行列,陜鋼人從未輕言放棄。鋼鐵市場的波譎云詭、變幻莫測并沒有打倒這支堅如磐石的鋼鐵團隊,而是在陜煤集團這個大家庭里拼搏歷練、茁壯成長。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陜煤集團還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產業尋求突破。納米流體吸能材料、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蓬勃興起。
科技創新支撐著陜煤集團不斷打造競爭利器,持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一批新型產業蓬勃興起,延伸了產業鏈和價值鏈,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安全效益和生態效益。
改革轉型之路發展步履鏗鏘
陜煤集團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煤炭黃金十年”結束后的2014年,煤炭、化工、鋼鐵產品的價格走低,集團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怎么辦?陜煤集團董事長楊照乾在干部大會上表示:面對困難,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記者獲悉,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陜煤集團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淘汰落后產能,推進企業轉型。2016年底,已完成關閉18處礦井和1座煉鐵高爐,共退出煤炭產能1815萬噸、鋼鐵產能60萬噸。在“去產能”中努力做好相關職工安置工作,建立了富余人員分流安置長效機制。
大家都知道,“去產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么去?從哪去?為此,陜煤集團先后易地易業分流安置富余職工近5萬人,到陜北新區、彬黃西區進行二次創業,主導了省內工業企業最大規模成建制劃轉遷徙工程,保證了企業的穩定。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利用“存去掛鉤”的產能置換政策,通過企業內部籌集置換指標,落實省內6市所屬關閉礦井產能的置換,在以“舊”換“新”的產能置換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國家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陜煤集團利用國家債轉股政策,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落地債轉股資金454億元,有效減緩了企業短期債務剛性償付所帶來的資金壓力,降低短期債務違約的風險。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轉型舉措的實施,讓陜煤集團打贏了“生存保衛戰”。據統計,2016年、2017年陜煤集團分別實現利潤30.01億元和105億元。
對于未來,楊照乾告訴記者,陜煤集團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在未來一段時期,把陜煤從一個傳統能源企業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清潔能源供應商、新材料與高端制造服務商,走出一條“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路子。
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
如今,陜煤集團正成為能源行業沖出“經濟洼地”最有力的引擎。
梅方義 錢鍇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