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學會:促進煤炭行業科學化進程
它是一種大自然的恩賜,一種深藏地下的能源;它被稱作“黑色的金子”,被譽為“工業的食糧”……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對它的利用。但如何提高它的開采、運輸和使用效率,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思考的問題……
建立學會 走進煤炭新時代
世界近代煤炭工業發端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歷經近兩百年發展,英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及前蘇聯,均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現了綜合機械化采煤。但同時期的我國,在煤炭生產中依然存在拿鎬挖、用筐馱等落后做法,科學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煤炭開采、運輸、使用的效率。
為了擴大煤礦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做了大量地質勘探工作,并對一些老礦區進行了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了煤炭產量。隨著“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新中國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1956年1月,黨中央制定了《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并做出“向科學進軍”的戰略決策。
▲1956年1月,黨中央做出“向科學進軍”的戰略決策
原煤炭工業部認真落實了該決策,建立了平頂山、淮北等一批新的煤炭技術基地。1962年,何以端、何杰、王德滋、張培江等政界、科技界的有識之士聯合發起倡議,希望成立煤炭行業科技工作者學術性社會團體,進一步促進煤炭行業的科學化進程。同年11月28日,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準,中國煤炭學會正式成立。
在中國煤炭學會成立后的兩年內,北京、遼寧、吉林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煤炭學會。1972年,隨著國際煤炭科技交流合作的逐步展開,原煤炭工業部決定以中國煤炭學會的名義對外開展活動,任命賀秉章為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學會部分職能得到發揮,成為當時煤炭行業對外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的主要窗口。
▲賀秉章(1914—2007):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 中國煤炭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學術期刊手牽手 行業聯盟一起走
早在1964年,為聯系分散在各地的會員,提高會員學術水平,中國煤炭學會主辦的《煤炭學報》創刊。它主要刊載煤田地質與勘探、煤礦機電工程、煤礦環境保護、煤炭經濟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同時也在溝通情況、交流思想、促進會務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煤炭學報》
1985年6月,中國煤炭學會承辦面向我國廣大礦區讀者的綜合性時政刊物——《當代礦工》,并在2001年提出了“立足煤炭、面向礦業、走向社會”的辦刊思路。該雜志以其新穎的內容、獨到的視角、靚麗的形象,擁有了較為穩定的讀者群體。
現在,中國煤炭學會還主辦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Technology》,建設“中國煤炭期刊網”和“煤傳媒”數字出版平臺,并在組織行業科技期刊集中審讀、開展編輯培訓、組織行業品牌學術研討會等方面加強工作,打造行業精品科技期刊刊群,實現行業科技期刊協同出版,建立煤炭行業知識服務平臺。
辦會議 設獎項 擴組織 譜新篇
中國煤炭學會成立后,除創辦學術期刊外,從1983年起組織“全國采礦學術會議”“煤炭行業青年科學家論壇”“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等學術會議,加強行業科技工作者、專家學者之間的溝通與聯系。2002年,學會設立“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在煤炭工業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單位。
▲第四次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
經過近六十年的不斷發展,中國煤炭學會現下設34個分支機構,包括29個專業委員會、4個工作委員會、1個技術鑒定委員會,主辦3本期刊,擁有個人會員近2.4萬人,團體會員和理事單位192家,積極推動我國煤炭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