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煤機裝備產業如何搶抓“智能化”機遇
刊登于2021年4月19日中國能源報
山西成立智能煤機裝備產業技術聯盟,規劃到2025年底,打造形成“智能煤機裝備千億產業基地”;貴州將推動能礦機械等特種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六盤水、畢節等煤機產業基地建設;河南計劃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智慧礦山成套裝備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提升產業鏈創新整體能效……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斷提速,大型、高端裝備需求也愈加旺盛。
據平安證券預測,以每年增加1億噸智能開采產能,噸產能投資800元計算,煤機裝備占比約20%-30%,每年新增的智能化開采控制系統和綜采裝備投資有望達到200億元左右。
煤機裝備作為基礎支撐,事關煤礦智能化水平的高低。記者了解到,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部分技術裝備產能不足,設備可靠性、穩定性有待提升,高端及高技能人才匱乏等問題尚存。面對龐大市場,煤機裝備產業如何補齊短板、搶抓機遇?
“受政策驅動,煤礦客戶對智能化綜采裝備和系統的需求增加”
身長近25米、身高4米多,左右“手臂”前端各裝有一個巨型滾筒,身型龐大卻又不失靈活——這是全球首臺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由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西煤機”)自主研發,應用于國家能源集團神東上灣煤礦12402工作面,創下日產6.55萬噸、月產150.6萬噸的世界紀錄。
“從進口采煤機使用情況看,過煤量達到1000萬噸,搖臂、牽引等大型部件傳統系統一般就需更換。我們的國產裝備連續運行15個月多,原煤產量1950萬噸,僅更換滑靴、鏈輪等易損件,安全性、可靠性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西煤機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友軍告訴記者,此類智能化高端裝備已成為公司核心業務。
由近期公布的上市煤企2020年業績報告也可看出,煤機板塊效益持續向好。“受政策驅動,煤礦客戶對智能化綜采裝備和系統的需求增加,公司自主研發的煤礦綜采工作面智能化控制系統取得市場領先地位。”鄭煤機方面表示,除了煤機制造,還與華為、西門子合作,探索5G、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研發制造深度融合。2020年,煤機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幅20.35%。
中煤裝備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煤礦智能化建設的帶動下,一大批技術攻關及項目集中展開。“比如,針對華東地區復雜條件下的智能開采技術,我們研發的放頂煤成套裝備及控制技術,在大屯公司徐莊煤礦實現應用,中煤裝備公司也成為國內首個在復雜環境下成套裝備及控制系統均實現自主研發的企業。”
“沒有設備自身的高可靠、高效率、長壽命,智能化建設就是空中樓閣”
多位人士向記者坦言,在迎來機遇的同時,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接踵而至。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化裝備?沒有設備的高可靠、高效率、長壽命,智能化建設就是空中樓閣。”趙友軍坦言,國產化裝備水平已有明顯提升,但從整體來看,可靠性、一致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每一套裝備、每一個零件的可靠性都要有保障,不光是1臺,而要做到100臺、1000臺裝備同一標準,從設計到安裝出廠均保持穩定水平。”
有了可靠性,下一步是實現數字化、信息化。長期以來,煤炭行業“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鏈條并未真正打通。趙友軍舉例,要實現數據的智能采集、傳輸與分析,高性能傳感器必不可少。“適用于汽車、高鐵等行業的傳感器,到了礦井無一能用,需要結合煤礦實際進行研發生產。由于煤礦智能化建設尚處示范培育期,煤炭行業需求有限,愿意大量投入的廠家并不多,傳感器種類及可靠性亟待提升。”
神東集團錦界煤礦礦長李永勤也稱,“井下條件復雜多樣,對礦用設備要求特殊,往往需要多個廠家、多種技術相互配合。但來自不同廠家的設備往往難以互聯互通,甚至連設備接口都各有標準、互不兼容。礦井需要進一步調試更換,無形中增加技術難度和成本。”
上述中煤裝備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內煤機企業多以傳統制造為主,普遍存在“機械強、控制弱”的問題。既能從事智能化產品研發、又有一線生產經驗的跨學科人才相對短缺,尤其在智能化領域,對控制系統精通且且熟悉生產環境、掌握井下設備生產工藝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很多企業通過與第三方控制廠家或智能化相關技術供應商合作開發,實現煤機裝備整體智能化。這種方式雖可解決短期瓶頸,但長遠來看,并不能全方位解決煤機裝備智能化技術與復雜工況環境相結合等問題。”
“上中下游環環相扣,一步一步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化”
在山東能源集團總經理滿慎剛看來,基于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性,需加大對煤機裝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的扶持力度。對于新上高端裝備項目,可優先保障土地供應,完善基礎設施,并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同時,考慮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列入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范圍,鼓勵開展股權、自主知識產權質押等信貸服務。通過深化政企銀合作,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通過股權、債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除了政策支持,煤機裝備更需“自身硬”。未來10-20年,無論是新建智能化工作面,還是現有項目智能化改造,空間均很可觀。趙友軍認為,越是高端智能化采掘裝備,牽涉的供應鏈越長、要求相應越高,單憑裝備企業一己之力很難實現。“作為主機生產商,我們也會向下游供應商提出新要求,倒逼其提升產品性能。為實現裝備常態化、高效率運行,我們也要和煤炭企業聯合攻關,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協同解決。上中下游環環相扣,行業各方協同攻關,一步一步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化。”
多位人士還提出,智能化發展必將顛覆傳統就業格局,一線礦井迫切需要煤炭開采、信息技術、軟件管理、人工智能等復合型人才,當前技術隊伍無法適應新增智能化裝備與技術的運營和維護,主要以技術設備廠家配合使用為主。“隨著智能化熱度增加,華為等企業紛紛進軍煤炭智能化領域,高端智能化人才逐步向煤炭行業匯集。這類高新企業可通過聘請行業專家等方式,將行業技術人才與高端智能化人才編成團隊、聯合攻關。”前述中煤裝備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煤機企業自身要擺脫傳統觀念,根據人才特點,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機制和激勵措施,吸引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