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礦業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報道之二:精神血脈 永續傳承
編者按: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蒲白礦業公司黨委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時代”“5篇15字”系列為總架構,扎實開展“黨史入民心 溫暖進萬家”訪民情辦實事、百項“四心”民生工程等,把謀發展、促經營,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落實到發展全過程,不斷增強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現推出蒲白礦業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報道之二:
精神血脈 永續傳承
題記:總有一個時間節點,能夠喚醒沉睡的記憶,讓我們在歷史的坐標里,仰望星空砥礪精神。
總有一些人和事,能夠穿越時空,讓我們在重溫中收獲感動汲取力量。
總有一些景和物,能夠訴說歲月,讓我們在觸摸時感悟歷史篤行致遠。
翻開一本本塵封多年的先輩檔案,輕撫一件件經歷歲月洗禮的礦區物件,仿佛走進了蒲白的歷史長河,蒲白開拓者們不畏苦難、支援革命的景象已浮現眼前清晰可見,繼承者們廢寢忘食、熱火朝天建設新中國的號子聲仍環繞耳畔振聾發聵,接班人們改革創新、矢志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聲則鏗鏘有力一刻不歇。
建黨百年之際,蒲白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職工走進老黨員家中傾聽紅色故事,拜訪革命先輩后代,征集“紅色傳家寶”,搜遍礦區每處角落收集紅色文物,深入挖掘蒲白的“紅色富礦”。目前,共征集到紅色文物5000余件,其中包括珍貴的50年代新興礦黨支部會議記錄、白水煤礦82枚全套公章和各時期礦區生產生活用品等,同時,集中挖掘采寫了李象九、王魯齋、田一明等蒲白老一輩愛國人士,卜改水、牒正仁、馬啟才等蒲白各時期模范先進的事跡,通過講述一件件真實的紅色文物和一位位蒲白先輩們背后感人的故事,讓文物史料成為生動的黨史“教材”,讓英烈模范成為鮮活的黨史“教師”,實現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
穿越歷史的感動
甘入煤海擔重任鞠躬盡瘁為蒼黔
“你為什么要來受這洋罪?”1936年,剛到新生礦(蒲白白水煤礦前身)工作的王魯齋被工人給問住了。當時礦上的薪資食宿各方面都非常差,王魯齋本在縣城有好的營生,卻選擇了條件艱苦的煤礦,讓很多人不解。面對質疑,王魯齋一笑置之,他認為在煤礦上工作雖然辛苦不賺錢,但干得是利國利民生的大事,他覺得十分值得。在得知新生礦是由黨中央秘密籌辦,為組織籌措經費,提供交通站的“紅色煤礦”,他就更加堅定地留了下來。
盧溝橋事變以后,關外煤炭完全運不到陜西,西安的工廠電廠用煤缺口巨大,當時在礦上具體負責的王魯齋立即從白水馮雷一帶雇了一百多輛馬車,把煤運到白堤臨時車站,然后用輕便車運到渭南站裝火車運往西安,支援了抗戰大后方的工業民生。
1947年9月,“白水起義”之后,白水城區成了敵我拉鋸區,群眾生活受到了影響,工人生產情緒下降,生產效率不高。但工業民用都需要煤,特別是數十萬解放軍聚集在史官一帶整訓,更需要煤,當時主持礦上工作的經理、襄理都住在西安不愿回礦,王魯齋看到這種情況,毅然挑起領導全礦職工開展生產的重擔,以實際行動支援了解放軍整訓,解決了工業和民用煤的困難。
“凡是支援部隊的車輛來礦拉煤時,只要拿有政府或部隊的條據盡量付煤,以后算賬。”1949年,華北解放大軍南下解放大西北和西南時,白水縣人民政府貼出通知,王魯齋積極照辦。
1949年后,國家在對私有工商業改造運動中,時任新生礦經理的王魯齋率先響應,多次主動申請公私合營改造。1954年7月,經陜西省工業廳批準,白水新生、東源和建業三家煤礦合并成為“陜西省公私合營白水煤礦”,合營后,由于改變了生產關系,原煤產量迅猛增加,產量提升了4倍之多,王魯齋高興地寫了一首順口溜:“同樣機器同樣礦,今昔產量不一樣,借問成績何處來,領導全靠共產黨。”
“牒勞模”的名字叫正仁
一生“勞模”不斷、蒲白歷史上唯一的全國勞模牒正仁,礦上卻有許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叫正仁,牒正仁!其意,即正直、仁愛,這名字,給牒勞模真配。
1989年5月,蒲白礦務局組織開展采煤、掘進上綱要比賽,他拖著患有骨增生的雙腿忍痛堅持下井勞動指揮,與工人并肩奮戰31天,全月炮掘半煤巖巷進尺402米,折算煤平巷661.1米,榮獲了中國煤炭總公司上綱要競賽炮掘第10名。
1988年,礦上把7名“問題”青年分到了掘三隊,在牒正仁的影響下,掘三隊的干部工人很快“吸納”了他們,并成立以黨員和隊干為核心的幫教小組,經常同他們談心,手把手教他們生產技術。
其中一位青年由于早年太過頑劣,父親與他斷了關系,牒正仁得知后,專門到青年家里,講了青年在礦上的良好表現,并保證會讓他成人成才。青年的父親感激地說:“有你們這樣的領導,兒子我們就放心了。”事后,牒正仁領著青年回家與父母重聚,看到父子重歸于好,牒正仁當場留下了熱淚。
報告文學匯編《群星燦爛》,整理收錄了1992年渭南市“改革開拓人物”的先進事跡,書中這樣記錄了工友對牒正仁的評價,“老碟是一盆炭火,把大家熱得暖烘烘的。”
勞模“父子兵”
父是勞模子亦是的熊相元、熊樹民父子,他們的傳奇故事半個多世紀來,在礦區口口相傳。
1978年元月的某個禮拜天,因第二天要趕往西安參加省群英會,熊相元便騎著自行車去罕井鎮趕集。路上突然聽到馬村礦的兩位工友被埋井下,他二話沒說,直奔現場,盡管得知工友已經被困四五個小時,救援難度很大,但他熟悉井下情況,迅速作出了判斷,有可能是水和煤下來后沖力很大,如果把人一下子沖到巷道一端的頂部去,工友還有活的希望。他隨即主動請纓,趴著一塊板梁上往前走了十多米,眼看水已經快挨住頂板的棚梁了,走不過去,他就用石塊敲了敲棚梁期待工友回應,但沒聽到任何聲音,輔助他的工友有點泄氣了,“聽不到,怕是不行了。”但熊相元依然不死心,又獨自順著電纜往進溜,水越走越深,好在他水性好,便奮不顧身繼續向過游。終于,聽到了被困的閻根校微弱的求救聲,熊相元驚喜萬分,加快速度向出事地點游去,他拉住閻根校,手抓著電纜,踩著水管往外走。里邊水深,水面上只有露個人頭的地方,走到水稍淺一點的地方,他說:“根校,你能動,就慢慢往出走,我看小楊去。”他又二次游進只能露一個人頭的地方,把困在里邊的小楊救了出來。升井后,井口一片歡呼,負責救援的礦務局副局長金保祥,拉住熊相元的手激動地說:“熊,你是馬村礦、蒲白礦務局的大功臣,你這個省勞模夠格!”
兒子熊樹民從小在父親的敦敦教誨下,不僅是廠里的技術專家,還無怨無悔陪伴患癌的妻子,無微不至照顧多病的父母,鼓勵癱瘓的姐姐重燃生活信心,用真情和行動傳承著父輩的精神。
蒲白還有帶領“七一掘進隊”屢創掘進紀錄、聞名全國的馬村煤礦馬啟才;與困難死磕到底、忠勇智創造奇跡的全國煤礦“十佳班組長”周義明;“三線戰士”、高空架子工能手秦榮合;把“上標準崗,干標準活,說標準話,交標準班”奉為座右銘的省煤炭廳“八五”立功競賽先進個人何忠輝……
觸摸歷史的感悟
“老公章”背后的故事
一枚枚老公章見證了蒲白礦區組織機構的重組變遷,鐫刻著蒲白人“跟黨走、感黨恩”的歷史印跡。此次征集到了82枚珍貴的白水煤礦公章,這其中,12枚保留完整的“陜西省公私合營白水煤礦”公章成了蒲白“公有制”改造的有力佐證。
從1953年開始,黨和政府著手對私營煤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7月,白水新生、東源和建業三家煤礦合并成為“陜西省公私合營白水煤礦”。從合營后的12枚公章可以看到,白水煤礦實現了規范化管理,是實質性的公私合營,而不是裝潢門面的虛假合營。
私營煤礦實行合營后,生產納入國家計劃。資金、材料、設備主要由國家補給,煤炭產品由國家或地方政府分配,煤礦經營主動性大為提高,職工生產積極性得以發揮,同時還不同程度地完成了部分生產工程改造,促進了煤炭生產發展,煤炭產量不斷提高。新生煤礦,1954年產煤81335噸,比1950年提高了幾乎兩倍,新興煤礦1956年產煤48995噸,比1950年提高了1.7倍,職工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成為國有煤礦,工人當家做主,按勞分配,解放了生產力,蒲白礦區迎來了蒸蒸日上的新時期。礦工深有體會地說:“新舊社會真是兩重天啊!”
從82枚“老公章”中識讀到白水煤礦由私有制到公私合營、再到公有制的歷史變革,有力證明了蒲白歷來是聽黨話、跟黨走,不打折扣地執行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
50年代的礦黨支部會議記錄本
在此次挖掘蒲白紅色文物中,找到3本珍貴的會議記錄——1950至1952年的中共白水新興礦(蒲白馬村煤礦)支部委員會會議記錄。這些“會議記錄”產生于建國初期,可以直觀地看到當時新興礦的黨組織建設情況,是了解當時蒲白礦區黨務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
翻開泛黃的紙張,字里行間,布滿了一絲不茍、“最講認真”的嚴謹印跡,再現了落實民主集中制的豐富實踐,蒲白政治鮮明、作風硬朗的氣息,躍然紙上、奔涌而來。
仔細品讀1951年7月的會議記錄,會議集中討論研究了抗美援朝捐獻運動,以下摘錄記錄選段:“張支書談我們這次響應黨的號召,抗美援朝捐獻運動要好好宣傳,將這次捐獻搞成經常性的,不要搞成熱涼病,同時我們積極對一切號召要起到骨干作用、帶頭作用,再一個就是談我們這次響應政府號召,已經在產煤中外帶了三十噸煤,計劃一個月而實際上六天已完成任務。”
力透紙背的文字,句句直抵人心,在記錄本里淬煉成縷縷金絲,顆顆珠璣,凝聚成蒲白寶貴的精神財富。
百年黨史春風化雨,紅色蒲白澤潤煤海。蒲白的精神血脈于人熠熠生輝,于物歷久彌堅,都是蒲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力量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活化石”。
老區不老,容顏日新。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蒲白堅持把礦區精神血脈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不斷從先輩事跡中汲取奮進養分,從文物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向著智能化礦區,向著轉型新高地,奮斗不息、追夢不止。(惠勞武 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