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的兩面人生
醫者仁心,救死扶傷,這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崇尚的神圣使命。筆者因為妻子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緣故,最近,有幸觀看了《The Doctor》這部影片,影片猶如一股清泉,娓娓道來,醒人心扉,引人深思。
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拍攝于1991年,或許那時,我們這一代年輕的醫生剛剛出生,縱觀影片的視覺效果,并沒有鮮艷的色彩渲染,也沒有夸張的鏡頭掠影,而是樸實無華。整部影片告訴了觀眾一個故事:Jack醫生,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在被查出咽喉部位有個腫瘤并確診為喉癌之后,他從醫生這個角色轉換成一名普通病人,再經歷了人生層層坎坷之后,重新站起來,痛定思痛,重新審視自己、審視這個社會、審視整個醫患關系……。
影片開始是一名年輕小伙伙子因跳樓而摔成重傷,Jack醫生主刀的一臺手術,詼諧的音樂在手術室響起,調侃式的話語刺痛著nacy醫生,緊張的動脈破裂手術給觀影者一種揪心,這不是兒戲,這是生命……,手術順利結束。不用過多的鋪開描寫影片講了什么,此刻,Jack因為長期的咳嗽成為故事的拐點,在經歷信任醫生的“誤診”之后,直到跟太太聊天時不小心咳嗽竟咳出血來,他終于決定去找大醫院的大夫診治。年輕,漂亮的女醫生,而且還有著較深的專業水平,一系列的檢查之后,他被告知患有喉癌,冰冷的語言,赤裸裸的診斷結果,在一個以前自以為高大,而且無所畏懼的著名醫生面前打擊是那么的大。女醫生沒有絲毫的婉轉告知,頓時微妙的面部表情成為了“醫生和醫生”或者“醫生和患者”之間關系的鮮明表現。
此刻,他的醫生角色變成了病人,他不得不開始重新認識周圍的環境,醫院、同事、自己以前治療過的病人,他內心是矛盾的,一半是醫生,一半是病人。Jack遇到了June,幾經交談之后,得知這名年輕的女子因為醫療制度的疏失,腦癌晚期,無休止的化療使她滿頭飄逸的長發蕩然無存, Jack心存憐憫,此時,一種特殊的友誼在共同患難中產生,一種信賴,一種彼此了解與支持。相信這是命運的安排,在人生危機中,這樣的相遇是一件難得可貴的禮物,即使思緒還是混亂不堪。但此刻,二人彼此成為了互傾互訴的對象,這也對Jack的人生帶來了新的轉機。
以前忽視病人的痛苦,總認為哪些都是微不足道,現在,那種求生的欲望在Jack的世界里又是那么的強烈,此刻,如果沒有身份的轉換,他還是那么的高高在上,那么的輕浮于世。回歸本質,他需要手術,需要開刀。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經歷人生的低谷波瀾,這一過程給了Jack些許思考,他轉變了,他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和面對生活。在告別June這位早他離去的朋友之后,他走進了手術室,舍棄了原本主治醫生的身份,選擇了曾被自己輕蔑、排擠的醫生。在面對主治醫生時他說了一句話:“總有一天,你也會生病,你也會需要求助。”這不是語言的詛咒,而是諸多的病患者對這種醫療關系需要改善的一種吶喊。
吶喊喚醒了Jack的正義感,他重新找回了人性的良善,他的女助手為他唱歌,鼓勵他,手術順利進行……。
面對新的生活,哨音成為了他向世界發聲的重要工具,因為工作的繁忙,因為對事業的追求,家庭成了他曾經遺忘的角落,孩子沒有父愛的呵護,妻子沒有丈夫的溫暖,面對曾經丟失的這一切,他百感交集,他不知所措,急促的哨音,環繞在屋子的每個角落,此時,他是弱小的,他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他奮力書寫著“I Need You”……,他向妻子說道歉,他知道虧欠太多、太多,他張開臂膀強有力的擁抱, “I love you”迸發而出……。
Jack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是生活的強者,也是人生的贏家,在幾度坎坷之后,他戰勝了自己,又拿起了手術刀,走進手術室,他更懂得病患需要什么,安靜,莊嚴……。
Jack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醫療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醫患矛盾不斷的被放大,醫者仁心,救死扶傷。我們摒棄了什么?而又在追求什么?需要我們認真的去思考。
古訓有云“大醫精誠”,這不僅要求醫務工作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高尚的醫德。大醫是一種博愛,更是一種品行和修養,而不是簡單的一種醫生與患者治療與被治療的關系,它要求醫務工作者除了要有認真敬業負責的態度,更要具備換位思考的心理素養,要有一種仁心、一種胸懷,視病如親,視生命為貴,共建和諧的醫療環境。(李 健)